文物

古代青铜器中饕餮纹的含义

古代青铜器中饕餮纹的含义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近现代的研究已经对这种兽面纹是否就是饕餮纹产生了质疑,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称谓才导致了饕餮纹的盛行。

唐韩休墓:空空如也却留精美壁画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对韩休墓的抢救性发掘,意外发现该墓葬虽然被盗严重,但壁画保存较好。韩休墓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刘呆运说,200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在追索武惠妃石椁的过程中,从警方缴获的以杨斌为首的犯罪团伙的移动硬盘中,意外发现了一批绘制精美的唐代壁画。

北宋青瓷菩萨造像赏析

北宋青瓷菩萨造像赏析北宋青瓷菩萨造像,1965年于温州市郊梧埏白象塔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从造像的釉色、胎质和底部呈现的“朱砂底”等,判断认定为北宋龙泉窑产品。另也有认为此造像,胎釉青中泛黄,无龙泉窑青釉的温润,更类似为温州本土的瓯窑产品。这尊青瓷菩萨造像肌体丰腴、雍容华贵,依然保留唐时遗风,同时也呈现出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端倪。这正是宋代理学的勃兴,佛教造像开始世俗化和生活化的生动写照。

浅谈印玺的演变与鉴赏

浅谈印玺的演变与鉴赏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隋唐印章的创新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价值连城—何家村出土遗珍传奇!

仅就经济价值而言,何家村出土的千余件宝物称为价值连城,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这批见证大唐辉煌历史的何家村出土文物,也全部存放在新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遗憾的是何家村遗珍中的14件唐代文物被盗,至今仍是悬案,给世人留下了“失不复得”的遗憾。专案组当场宣布,解除对韩伟同志的隔离审查,恢复其工作。金箔险酿的冤假错案在这之前的1970年10月12日,何家村文物出土的第二天,文物被初步整理并划分等级。

天工汉玉—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掇英

南越王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从岗顶下挖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分别是“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璃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昧玉印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区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山。墓主人据考证,为赵佗之孙,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在位时期为公元前137至前122年。

龙形玉佩玉器鉴赏与收藏

龙形玉佩玉器鉴赏与收藏玉,石之美也。同时,这种类型的龙形玉佩更被视作战国时期玉器特征的最佳注脚。而大量的龙形玉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至战国时达到全盛,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龙形玉佩主人身份高贵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国迁都寿春,江汉楚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成为楚文化的一大支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铸币铭文特点与鉴定

青铜铸币铭文特点与鉴定我国古代青铜铸币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其铭文大都用阳文来书写于钱币表面,且历朝历代由于书风的不同反映的钱币上的铭文款识也大不相同。而且,我们在注重研究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书体在演变过程和发展变化中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用这些规律和特征为鉴定古钱真伪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用端庄的古铜鉴

实用端庄的古铜鉴1984年的金秋时节,我在望江县博物馆工作。望江县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在一农户家发现并征集到一件形状似水盂的青铜器物。此器古已有之,名称为鉴。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梁书·到洽传》曰:“任昉有知人之鉴”,又说:古代器名,青铜制,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巨大的或用作浴器,盛行于东周,古时没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

古玉收藏有八怕

古玉收藏有八怕中国玉称为软玉,属角闪石石类,但角闪石石类大家族中还有透闪石、直闪石、蓝闪石、阳起石等,它们本身也有软硬之别,而这些角闪石石类大家族中的玉器又不同地入土于中国较潮湿而地势又较低的南方和出土于地势高而又干燥的北方。据以上所述我在此只能谈谈出土古玉生坑、熟坑断代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