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南越王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从岗顶下挖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分别是“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璃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昧玉印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区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山。墓主人据考证,为赵佗之孙,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在位时期为公元前137至前122年。
天工汉玉—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掇英
二十五、玉衣片
二十四、玉衣
二十三、六博棋子
二十二、玉玦
二十一、玉剑珌
二十、玉剑格
十九、玉剑首
十八、玉剑璏
十七、玉印
十五、玉辅首
十四、组玉佩
十三、玉人
十二、玉舞人
十一、玉虎
十、玉龙佩
九、玉带钩
八、玉觽
战国晚期
七、玉韘
六、玉盒
五、角形玉杯
四、高足玉杯
三、玉卮
战国早期
战国中晚期
战国中晚期
战国中晚期
战国晚期
(战国中期)二、玉珩
一、玉璧、玉环
南越王墓为迄今发掘的出土玉器最多的汉墓之一,玉器主要出于该墓主室、东侧室和西耳室中,共计240余件,玉器造型精美、独特,工艺精湛,且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扰,故它们是研究当时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该墓出土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环、玉珩、玉卮、高足玉杯、角形玉杯、玉盒、玉韘、玉觽、玉带钩、玉龙佩、玉虎、玉舞人、玉人、组玉佩、玉辅首、连环玉佩饰、玉印、玉剑璏、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珌、玉玦、六博棋子、玉衣等器类。除少量作品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外,大多数为西汉早中期 ... ,其造型、纹饰及工艺具有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属于西汉早中期玉器的标准器群。 下面分类述之,除个别早期遗玉标注年代外,其余皆为西汉早中期玉器。
南越王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从岗顶下挖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凸”字形的前端又向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耳室端头以原始岩面为壁,整体平面形成“士”字形结构,最南面为斜坡墓道,墓道尽头以原始岩面为壁。全墓中心对称,整体布局似仿前殿后寝,墓主居后部中室,此后还有一库,位于中轴线最末端。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由于发展程度落后以及 ... 独立等原因,在西汉早已被废除的人殉陋俗,此处依然盛行。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厨役7人,家臣4人。此外,前室四壁及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纹图案;东耳室是宴乐之所,藏有铜编钟、铜勾耀和提筒、熏炉、壶、六博棋具等;西耳室为兵器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出土的甲胄、弓箭、五色药石、波斯银盒、非洲象牙、漆盒、熏炉以及深蓝色玻璃片等皆发掘于此室。后部三室并行,中间一室是墓主棺椁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分别是“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璃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昧玉印等。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部置猪、牛、羊三牲。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区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山。1983年6月,广东省 ... 有关单位在这里建宿舍楼,把岗顶削低17米,挖掘楼房地基坑时发现此墓。同年8月,由广州市文物管理 ... 会、 ...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进行发掘,10月初,发掘工作结束。墓主人据考证,为赵佗之孙,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在位时期为公元前137至前122年。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