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民族危机促成留日热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清...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的政策,对留日热潮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和日本朝野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也是出现留日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清末中国留日学生中形成了一股高涨的爱国热潮。
中国学者推翻日本“遣唐留学生”结论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韩昇推翻了日本学界“遣唐使”研究中关于“井真成研究为留学生”的结论,日本三大报纸之一的《朝日新闻》日前对此进行了报道。>时至今日,日本的国号和天皇号究竟是什么时间形成的,日本史学界只有模糊的推测,并无定论。井真成的墓志中首次出现了“日本”国号,填实了这一历史,因此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度被冷落的隋唐史研究在日本再次热了起来。>到2005年,日本学界的论文都立足于井真成是留学唐朝的学生。
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 >由于交流和认识需要时间,中国学者对于日本近代中国学的了解和回应,经常是在5—10年之后。而且中国学者的这种回应,既可能受到日中两国现实关系状况的影响,也必然针对日本近代中国学不断演变的主流动向或基本内容,同时还与中国学术主体性的逐步变化有关。此前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步深入和政策导引,很大一部分日本近代中国学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服务于侵略中国的目标。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出人意料的重要角色 虽然太平洋战区是二战中一个重要而著名的战场,但亚洲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日本和中国实际上都向德国宣战,希望获得地区主导地位。虽然中国从未出兵参战,但它参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影响范围远远超出战争,并将不可磨灭地塑造中国的未来,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是近三个世纪来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但1895年中日第一次战争输给日本,结束了这一局面。
日本间谍在清朝 清朝晚期,日本一直窥探中国这块肥肉,并悄悄地在各个地区安插了不少间谍,其间谍机关的总部设在北京,总头目是青木宣纯。在上海,日本间谍藤岛武彦化装成和尚,刺探福建舰队的军情,并绘制地图。在这一系列日本间谍中,最诡计多端的是在天津的神尾光臣。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撤走后,间谍宗方小太郎将自己伪装成中国老百姓,来往于威海、旅顺之间,窥探中国海军的情报。此时日本间谍愈加疯狂。
蒋介石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之官方、教科书以及媒体多称之“蒋介石”。蒋介石因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时代一直居于军政要津,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备受争议。崛起政坛蒋中正随侍孙中山美刊上的蒋介石宋美龄合照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 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时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并议决请他到南京就职。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
梁启超 梁启超对知县提出的问题均对答如流,显得才华出众。中举后,梁启超回到新会拜谢祖先,庆祝一番。光绪十七年九月,梁启超收到李端棻的来信,催其速入京完婚。后根据李建议,为与《万国公报》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同时梁启超和康有为参与起草《强学会序》,初步打开士大夫闭塞的思想。强学会解散后,梁启超得知汪康年在上海筹办报馆。
李鸿章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同光中兴四大名臣”。此后淮系军阀势力瓦解,洋务运动在政治上宣告破产,李鸿章声名大损,遂入阁闲居。当时李鸿章与上海道丁日昌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