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2.当仁不让: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专注于中央集权问题,诸侯国在这一问题上发动了一场战争,景帝着手成功解决了王国问题,稳固了皇权。景帝后悔莫及,终于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首先参与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王外,其余六个皆被废掉。从此,诸侯王国虽仍存在,但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成为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至此,西汉王朝中央集权显著加强,国家统一的局面真正获得了巩固。

第七节 景帝不一般 晁错牺牲

最后,有关部门选中的晁错。景帝陷入两难的境地。景帝破天荒地以意识形态来解释国家合法性,是一大创举,为以后的“帝制专职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保障。景帝刘启继位之后,晁错,开始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这次,晁错将矛头直指吴国,是早有用心。现在晁错要对这两个郡下令,实力强大的吴王刘濞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早,长安城中尉陈嘉带领一支人马走进御史大夫宅邸,通知晁错进宫开会。晁错整理完毕,上车离开。

第六节 申屠嘉之死

攻打英布时,申屠嘉已升至都尉。最终统计,符合这一标准的军功老臣多达24人,申屠嘉名列其中。因此,申屠嘉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今天晁错一手左右朝廷,讲军功集团代表、丞相申屠嘉排除在决策层之外的野蛮做法,群臣当然接受不了。这让申屠嘉很不高兴,认为失了规矩。申屠嘉的谏言被放到一旁。文帝考虑到朝廷的威严和高祖刘邦立下的“白马之盟”,并不敢得罪申屠嘉,于是事情不了了之了。

晁错削藩始末

再加上晁错辅佐景帝所实施的削藩之策,也直接威胁到吴王及其他诸侯的切身利益,他便找到了这个蛊惑人心的借口。《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此下所述晁错事,并见此传。晁错遂上《言兵事书》数千言,详细论述了解决匈奴之患,必须注意得地形、卒服习和器用利三事,文帝阅后大为称赏,赐书褒答。文帝多半采用,颇有成效,晁错遂擢任中大夫,一时名声大震。晁错屡参谋议,每有献纳,景

第七章 好事和坏事

好事和坏事,永远都是相对的。在一些人眼里的好事一桩,在另一些人的心中,肯定就是坏事一件。>>就算站在梁王刘武的角度立场上,刺杀袁盎,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吗?只不过,从此之后,袁盎无论有什么样的建言建议,汉景帝通通不予理会。杀手也有杀手的职业道德。他到了袁盎的家乡,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走访袁盎的乡邻。>>也就是说,如此的做法,对梁王刘武来说,并非好事。

揭秘:汉景帝刘启的性格

周亚夫在接受任务时,显得有些傲慢,使景帝觉得可能有点不大尊重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平定七国叛乱,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景帝也重用了他。周亚夫初登相位,认为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混乱。周亚夫禀性直爽,不懂劝谏艺术,与景帝发生了争执,景帝中元三年,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

勤俭治国汉景帝刘启生平简介

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汉景帝刘启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

汉朝景帝因为一盘棋引发最著名的七国之乱

景帝即位之后,在各方面都继承了文帝的遗风,国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刘濞之功,史有共识。然而,时至公元前154年,这一切都成为了浮云,因为刘濞誓做被后世诟病的乱臣贼子,“七国之乱”一触即发。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三年,以卖官等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很快,刘濞率领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

伏生生平简介

伏生,名胜,济南人。秦赢政三十四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后来听说伏胜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只好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此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伏胜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

第四节 晁错的救国之道

贾谊是刘恒的智囊,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的性格和学识预示了他今后的命运,他是政治上的强硬派,愿为理想牺牲自我。读到晁错,不禁想起雨果笔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虚构的人物,晁错的品行也近乎虚构。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文帝说:《兵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来看,安定边境,保邦定国,关键在于良将的选择,因此一定要慎重行事。这是匈奴的优势。这是中原的军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