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上的火石红与土包浆 元青花瓷上的火石红与土包浆关于元代瓷器火石红问题的探讨,本栏目已经刊载了几篇文章。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元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缩釉露胎点,会从胎骨里面泛出橘红色、赭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经胎体观察与研究,元代至正期青花瓷烧制出窑后的砂底呈乳白色,少量的青花瓷会有较淡的火石红。
从现代仿品谈青花瓷器的辨析 从现代仿品谈青花瓷器的辨析凡仿品有两种:一种是旧仿品,另一种是新仿品。现代青花瓷多用机械碎土,胎料过细。现代制青花瓷用电动工具,是一种匀速运动。现代制旧过的青花瓷相应显示出浮、轻、薄、死。这是由于新仿青花瓷历时短而采取强烈化学反应的结果。窑炉的气温不均匀,或高或低,常表现为古青花瓷成品上的胎病和釉病。综上所述,现代仿青花瓷来源于古陶瓷,是对专家研究成果的复原和追仿,其目的是欺世牟利。
青花瓷仅仅是元代的吗? >青花瓷>国内的宋代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其中景德镇窑成功烧制成了青花瓷器。>青花瓷>元代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格调,以鲜明的色彩,给人以简明的感觉。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元代青花开辟了由素色瓷器向彩色瓷器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使得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使其闻名海内外。
龙泉窑青花瓷探析 龙泉窑青花瓷探析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根据发现的标本来看,笔者初步认为,龙泉窑烧制青花瓷的时间约为明中期,并持续到明末和清初。龙泉窑青花工艺和釉色特点与同期龙泉窑普通产品并无二致,基本相同,惟内以青花为饰,大大区别于景德镇青花。
浅述明、清时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 浅述明、清时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二)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五)明代后期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
建水千年青花瓷 建水千年青花瓷很多人都知道建水的紫陶,却不知道它的瓷器也曾享誉海内外。与同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具特色。但终因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塞,信息隔阂,致使建水青花瓷“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即以元明时期而论,建水青花瓷器之艺术成就,当可跻身于全国名瓷之列而无疑。云南在元明时期生产的青花瓷器,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第二大产地,而建水又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青花瓷生产地。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识真与辨伪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
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 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北京、江西、湖南、河北等地的一些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了元代青花瓷。其首先由中国传出,后被美国的波普博士发现并认定为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从元青花瓷所用的钴料方面研究,可发现当时所有的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元青花瓷的装饰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非常复杂,纹饰之间层层相接,填满整件瓷器的画面,但之间主次分明,给人以华丽、浑厚的感觉。这是元代青花器的装饰特点。
元代景德镇烧了6亿~8亿件青花瓷吗? 但是,连载二“元代青花瓷烧制的估量”中“元代近百年所生产的青花瓷应不低于6亿~8亿件之间”之说让笔者颇感疑惑。清代尚是陶瓷生产小镇的佛山,现在年产建陶16亿平方米,如果是25×25厘米的瓷砖,就是256亿块瓷片。不由得你不信,从产量、质量、成品率等诸多来看,元代景德镇还真难烧过高淳县陶瓷厂。
装饰与写意——浅析青花工艺与艺术的关系 装饰与写意——浅析青花工艺与艺术的关系元代青料(钴土矿)彩绘工艺根植于景德镇制瓷土壤之后,吮吸了中国多门传统艺术的营养,迅速发展起来,到元代晚期,成为中国瓷苑独秀的“青花”工艺。青花工艺的改变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新的艺术手法促使工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