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

唐朝著名奸相李林甫逝世

在1263年前的今天,0753年1月3日,唐朝著名奸相李林甫逝世。李林甫诌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郎。从此李林甫渐渐专权。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败在李林甫的手下。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唐玄宗为何把李瑛等三个儿子废为庶人?为何又赶紧 ... 掉他们

《新唐书》记载: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这里说的是唐玄宗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没过多久,这三个皇子就「”遇害”了。当然了,这里并没有说是唐玄宗...掉自己的三个儿子。不过,毕竟是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就算他们已经被废为庶人了,唐玄宗如果不开口,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武惠妃,都不敢..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别看那些野史了,给你正确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这个词你肯定听过,那么鼎盛的唐朝,就是因为安禄山突然造反,整个唐朝就不行了。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王朝,遇到类似的大动乱,一般都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如汉代的黄巾之乱,清朝的太平天国。国力不行了嘛,各种矛盾积累久了嘛,一场病来了,扛不住很正常。但安史之乱不一样。它是一个特例,它爆发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那是开元盛世啊。如果没有这场大乱,那唐玄宗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安禄山?安禄山死后为何还没有结束?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一、唐朝设立节度使之职的用途唐朝最初的...制度是源于魏晋南北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而农民要为国家服兵役。这个制度有几个莫大的好处,其一就是将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士兵”都是农民,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在「”战乱”时期才会被武装聚集起来,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将领做大,起兵反叛。其二就是「”省钱”,府兵制的

李林甫3次攻击太子都失手,是李林甫太笨?还是有人在保护太子?

由于太子不是李林甫拥立的,因此他怕玄宗退位、太子继位后,他会对自己不利。太子诽谤皇帝,这可是大事,他下令把杜有邻和柳勣逮捕,关押审问。奸臣李林甫可怜的太子李亨因为这件事再次吓得魂不守舍,又和太子妃离婚了。太子离婚后,唐玄宗把这件事叫停,令李林甫不要再追查下去。至此,李林甫三次计划都失败了。李林甫历史叶子有言:能看出来,唐玄宗在保护太子李亨,面对李林甫的再三陷害,唐玄宗都没有相信。

别被《长安十二时辰》误导,这才是真实的天宝三载

死囚张小敬,以不讲规矩的规矩,在十二个时辰之内成功阻止了惨剧发生。《长安十二时辰》虚拟了一个发生在天宝三载的惊险故事,故事背后的根源则更让人细思极恐——花团锦绣的大唐王朝只不过是徒有虚表。《长安十二时辰》的描述与真实的历史符合吗?

《长安十二时辰》:王宗祀的原型王忠嗣,大唐的战神、太子的发小

导读:《长安十二时辰》中,第四集一开始右刹有一句话:「”按计划你们应该已经绑来了王宗祀的女儿,这位大唐的战神,将听从我们的安排。”王宗祀的原型是谁?王宗祀的原型是大唐开元年间名将王忠嗣,如果他不死,安禄山也不会轻易起兵。一代战神从四镇节度使被贬到太守,一年后暴卒为什么?他的遭遇牵涉到杨玉环的婆婆武惠妃和李林甫。其中的恩恩怨怨具体情况如何?且听无眠细细道来。战神王宗祀《长安十二时辰》右刹口中的战神王

《长安十二时辰》右相为何跟太子过不去,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时刻找太子麻烦,大有把太子拉下位的势头。真实的历史确实如此吗?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武惠妃和李林甫一内一外,共同找太子的把柄。首席宰相张九龄断然反对,说太子是国家的未来,谋反证据不足,不能轻易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