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饮酒写诗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围绕《静夜思》中的“床”的争论

围绕《静夜思》中的“床”的争论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是睡床还是胡床(即马扎),争论很多。她认为,新解李白《静夜思》所谓“床前明月光”之“床”是胡床,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广州的八旬老翁陈云庵先生在给本报的来稿中认为,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睡床,也不是马札,应该解作“井栏”。李白原稿的《静夜思》应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筒中韵——家藏几款浅绛彩帽筒赏

筒中韵——家藏几款浅绛彩帽筒赏晚清时出现的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瓷绘艺术“绚丽多姿,百花盛开“,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感情,编织着无数精彩而遥远的故事。它把中国的文人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它是清代晚期用瓷器体现中国画艺术的精彩尝试,创造出了瓷画的新面貌。同时,这一创作也因蕴含着作者个人深厚的思想意境和艺术创作的魅力,因而脱颖而出了许

[专家点评] 宋梁楷 李白行吟图

[专家点评]宋梁楷李白行吟图梁楷是南宋宁宗时画院画家,擅长人物、花鸟、道释等,嘉泰间授待诏,赐金带,不受。梁楷所画人物既有工整一路的作品,如《八高僧故事图》,又有减笔人物画,如《泼墨仙人图》、《布袋和尚图》等。这件《李白行吟图》正是这方面绘画的代表。梁楷减笔人物画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如宋末元初的法常、元代的颜辉以及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等都多少受到过梁楷的影响。

傲骨铮铮,生死不惜,历史上8位最有骨气的人!

中国自古就有宁死不屈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身成仁的人,有舍身取义的人,他们都是有气节有傲骨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钦佩敬佩的傲骨。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

李白罹难后很多人设法营救,作为铁哥们的高适为何漠不关心

幸好,在众人的搭救下,李白总算摆脱了性命之忧。在李白身陷囹圄的时候,李白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高适写过一封信,请求高适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营救自己出狱。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

李白临终的一首诗,大气磅礴,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诗仙千古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皇帝,遭致永王李麟的不满。永王起兵东征,兵败被...,「”叛乱”随之平定。曾为李麟幕僚、且写过《永王东巡歌》的李白被放逐夜郎。两年后,因朝廷大赦,方恢复自由之身。于是,李白再下江南,带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和豪情,继续追寻他的「”诗和远方”。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李白打算北上参加

安徽敬亭山,古代诗画大咖都曾来打卡,被誉为江南诗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仙李白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为敬亭山而写,李白一生七次登敬亭山,为敬亭山作诗达四十五首,诗仙流传下来的诗很多,千古绝句也很多,但是为一座山或者同一个地方写这么多首诗,确实很少见的。那么,这座敬亭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能让诗仙如此钟爱呢?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境内,属于黄山的支脉,主峰名叫一峰,海拔只有三百一十七米,共有大小山峰六十多座。

诗仙李白也抄袭?这首诗没成为他的人生污点,反而流传千古

李白的才情、豪爽让很多古代诗人羨慕不已,当然也让后代追随者钦佩不已。一个诗人有几首流传千古的诗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就可以称得上是著名诗人了,可李实在是过分优秀,他的诗几乎每一首深受大家喜欢。李白的诗让人读了就难以忘记,更神奇的是他用一首《梁园吟》就俘获了宰相孙女的芳心。那么如此有才华的他为何会有一首被认为是抄袭的诗,但是却没有成为他的污点,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你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名人竟然都是道士

道教自创立以来,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道门真人。有很多历史上的道教名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由于世俗偏见,正统的历史记录绝口不提他们的道教背景;或者为他们的其它才能所掩盖,很多人竟不知道这些名人是道教徒。道教在东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世代信奉道教的大家族。只有王羲之完全没放在心上,衣服扣子都没系好,整个人很放松地躺在大躺椅上。结果被选为东床快婿的恰恰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