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幸好,在众人的搭救下,李白总算摆脱了性命之忧。在李白身陷囹圄的时候,李白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高适写过一封信,请求高适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营救自己出狱。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头很响,与其他的士子一样,他也有强烈的报国志向。他一生云游在外,除了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外,很多时候,他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梦而努力着。 不过很遗憾,李白的志向很远大,政治头脑却不够,他在追寻自己报国理想的过程中,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叛乱。参与叛乱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李白也被扔进了大牢。幸好,在众人的搭救下,李白总算摆脱了性命之忧。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路上,李白听到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心情大好,于是作下了《早发白帝城》这样著名的诗篇。 在李白身陷囹圄的时候,李白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高适写过一封信,请求高适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营救自己出狱。谁料想,高适那边却没有动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高适仰慕李白,与李白有深交 天宝三年秋天,被摘掉乌纱帽刚下课的李白与求仕无门心灰意懒的杜甫一拍即合,同乘一叶轻舟渡过黄河,到梁、宋一带漫游,与高适不期而遇。由于同为诗人且性情相投,三人旅游团很快就组建成功开始活动。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三人常常边喝酒,边谈论古今、痛批时弊。一天三人酒酣耳熟后,趁兴登上了开封城东南的吹台,远眺一望无垠的原野,遥想当年汉高祖还没成气候时,打了败仗曾在远处的芒山、砀山一带躲过「 ”猫猫”,后来终于建成伟业。而今呢?物是人非啊,唯有「 ”怆然而涕下”! (二)李白罹难后朋友们和家属想方设法营救,但高适却不闻不问 朝中的不少大臣闻知李白罹难后,纷纷想方设法保释他,最多嘛判个监外执行意思意思。 李白的夫人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其父也是当时的名士,是标准的官三代富二代,想当初有魄力有财力「 ”千金买墙”后,与李白的结合才心想事成的。 据野史载,宗氏闻讯后,立即从庐山星夜兼程赶到浔阳关押地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还直接写信给高适求他拉哥们一把。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的诗中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在为自己不辞辛劳的多方奔走。 这时的李白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躬下高傲的身段,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 《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 ”我本将心待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诗人一生无比眷恋着这尘世,并将远大理想于这尘世之中追求一生,但最终这尘世却无情的抛弃了他。大鹏凌空绝起,须借羊角之风相助,方可抟扶摇而上,更何况世间之风,多为冷漠无情之风,李白这只拼命挣扎奋飞而起的大鹏,高空实在无风可借,诗人不得不长叹「 ”中天摧兮力不济”。我想,诗人在生命最后呼号而出的悲声里面也有对高适的责问吧?将李白「 ”摧(于)中天”的人里面,高适也难逃其咎吧? 然而,世俗的一切又终究难以牵绊得住这只高翔而去的大鹏,尘世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本文标签:李白高适读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