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最喜欢!《楞严经》里的一个故事

我很喜欢《楞严经》里的一个故事。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性,从涕泪唾液,一直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这些在身内循环往复的水,性质都是一样的。然后知道了身体内部的水性与世界内外所有的水分。逐渐地,月光童子成就了水观,能使身水融化为一,但还没有达到无身空性的最高境界。小弟子不知道是师父坐禅,就拿了一片瓦砾丢到室内的清水里,扑通一声,以游戏的心情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来之不易的楞严经

来之不易的楞严经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讲《楞严经》,用过斋饭后,叫来弟子觉真法师,说道:“明天,你讲!”公元580年,印度僧人来到东土,前来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相谈甚欢,认为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出师不利,没有丝毫动摇一颗弘法利生的愿心,法师又做了新的准备,把《楞严经》整个背了下来。

倓虚大师入阴还阳、起死回生的经历

恐怕我也要死,又怕母亲知道担心,没敢言语。因忆起我母亲的话,说我不好养活,这时候证明是不错。在那里又呆了一会,我忽然忆起外道的诵经招魂,就问他:“诵经招魂究竟是真是假?有用没用?”他忽然停住笔,回过头来说:“这事不假,阴间确有这回事。”

《楞严经》的故事

回来后,他将《楞严经》默写出来,呈献给他所在的国家。国王见了之后非常重视,将《楞严经》奉为国宝,并藏在国库里,而且禁止外传。《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故而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

和尚割开自身肉体只为藏这么一部经

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楞严经《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

揭秘大慈大悲的化身:观世音菩萨的前世今生

今天就让小编为你介绍这位慈悲的化身:观世音菩萨。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愿。

观世音菩萨简介

  观世音菩萨  又称观自在,梵文Avalokitesvara。观世音者,观世人称此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之意。  为阿弥陀佛的左些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征,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他还会就众生...

「因、缘、果]--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因、缘、果]--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的探讨。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的观点,去看因果的含义。就学佛的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的。不单如此,佛法有世间法(有为法)及出世法(无为法)二部分,我们就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去作些考虑。在这些检讨考虑之后,我们将作一个撮要,说明善与恶的理念,最后再对善恶报应作一简单的结论。一·宿命论的简义所谓宿命论(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张静二摘要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除了取经五圣外,以观音最为重要。观音是百回本中的典型慈母,深受五圣的敬仰与民间的崇拜。观音的出身首见於释典;欲了解《西游记》中的观音,遂不免要先就释典察考一番。准此,本文拟先从释典及宝卷入手来对观音略作一番身家调查的工夫,然後就五部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作品进行探讨,期能剖明观音与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的观点,去看因果的含义。就学佛的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的。佛家最注重因果。辟支佛修证的十二因缘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深入内心的一种理念。算命师、看相师是用宿命论来作推算,实际上就是用因果律的理念作改运等修正。一定的因,会导致一定的果,表示因果关系是决定性的。因此,最正确的因果律,应是微观性的机率性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