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砚六法 识砚六法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质地的嫩与老。六、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
歙砚的优劣鉴别 歙砚的优劣鉴别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铭的价值除了要看...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
歙砚拾珍 歙砚拾珍歙砚以产于歙州而得名。南唐时,由于受到帝王宠爱,歙砚的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宋代,歙石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名色增多,精品不断涌现,影响不断扩大。直到清乾隆时期,歙砚命运才出现转机。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砚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识别美纹,是鉴别歙砚的主要手段。因此,在砚背或是砚首、四边研墨不到的地方,有些金星会令歙砚身价大增。
歙砚“庙前青”的历史与神话 歙砚“庙前青”的历史与神话歙砚石品,林林总总,其中尤为名贵、稀缺和神妙者,当数“庙前青”。也许,对“庙前青”的考索探微,迄今还没有终结。据笔者有限所见,“庙前青”的概念始于近代徽州藏家,而对其形质加以明确界定的是当代已故砚史专家李明回。故“庙前”一说,尚可存疑。可见该砚当出于此坑,且具有“庙前青”石品的重要特征。可见自宋以降,历代都有“庙前青”歙砚小量问世、有序传承的物证。
说砚 说砚砚的历史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喜,提拔他为官。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穀葫者。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
砚台:优雅收藏 理性投资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砚台收藏家张先珲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大致判断:第一个就是材质。另外,砚台收藏市场上的一些“新面孔”也值得关注,一些新石材的砚台也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张先珲认为,为了能够使砚台收藏更加专业,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些养护和收藏要诀。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
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古砚 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古砚汉代刘熙的《释名》中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说文》将砚解释为“石滑也”。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比如他进献李后主的一只歙砚—“龙尾砚”,长约一尺,其上琢有36座山峰,重岩叠峰,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美不胜收,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被称为“天下石砚之冠”。在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
[名家名品] 章耕仆歙砚专集 后虽互处异地,鲜有往来,而因慕其才,喜其砚,无时不在牵念中。顷闻耕仆君将于海口展出大作,并获遥寄砚雕照片近百帧,浏览数过,爱不释手,喜不自禁,眼为之忽亮,心为之一震。耕仆君章姓,浙之临安人氏,年方而立,祖居天目山脉清凉峰下。
[网上展馆] 歙砚至宝天下冠 据宋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砚就名闻天下。南唐后主李煜更将歙砚誉为“天下冠”,歙砚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书画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均视歙砚为至宝,赋诗讴歌,推崇备至。歙砚砚石的最大优点是易于发墨。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届宝石学会年会上,很多专家认为歙砚中眉纹、金星等上品与宝石一样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和经济价值。
[专家点评] 宋 蝉砚 [专家点评]宋蝉砚北宋歙石蝉砚(底图)以蝉的实际比例,历代玉器造型颇为流行。而以蝉为象形在砚谱中并不多见。透过陈年包浆,蝉砚罗纹银花间有青黑晶莹的角浪罗纹,色泽青中泛绿,属歙砚中弥足珍贵的典型石质。所以罗纹砚中呈现标准的老坑色泽,既石色淡青,如秋雨新霁,是宋代流行评品歙砚色泽的最高标准,甚称砚中极品。所谓“角浪罗纹”是指图案似水上波纹起几何形规则并呈四方连续,有如海面涟漪,更似龙麟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