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茶传说 中国十大名茶传说(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二)黄山毛峰茶的传说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着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四)大红袍茶的传说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福建陶瓷 第三章 下 福建陶瓷第三章下第三节庙后山类型的东汉墓陶器庙后山类型的陶器,是在福建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遗存。其余大部分器物的形制则与全国各地尤其是邻近的江南省份趋于一致。其中灶、仓、釜及铁三脚架、耳杯、臼等汉族文化的特征尤为显著。金鸡山墓出土的陶耳杯,平面接近双手合掬所形成的椭圆形,左右拇指则相当于杯耳。西汉建立之初,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理闽中故地。无诸时代的政治中心,处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
福建陶瓷 第三章 上 福建陶瓷第三章上汉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据《史记》《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自秦统一中国置闽中郡到东汉末年建安郡的设立以前,福建地区一直是闽越族及其后裔山越人的居住地。从楚国的政治势力及其文化消长趋势分析,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楚国遗民的一部分有可能迁徙进入福建地区。筒瓦称牡瓦,板瓦称牝瓦,二者俯仰扣合,以复屋面。3、筒坯放在陶车上后,还要将一侧口沿向里压下伸出前端做出唇口。
海内外收藏的遇林亭窑金彩天目 海内外收藏的遇林亭窑金彩天目金彩文字武夷山图天目高5.9、口径10.8、足径3.7cm金彩文字武夷山图天目高5、口径10.5、足径3.3cm金彩文字“寿山福海”天目高6.2、口径12.8、足径4.4cm金彩文字“寿山福海”天目高6.2、口径12.8、足径4.4cm金彩文字“寿山福海”天目高6.3~6.6、口径12.5~12.7、足径4.2cm五岛美术馆藏金彩花卉天目德国科隆艺术馆藏,被注明为吉州窑。在此之前,传世金彩天目被认为建窑或吉州窑所产。
福建陶瓷 (第三章〈下〉) 福建陶瓷第三节庙后山类型的东汉墓陶器庙后山类型的陶器,是在福建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遗存。1975年福州市洪塘乡金鸡山发现的一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釉陶香薰(镂孔器)、大碗(簋)、臼,灰陶罐、耳杯、缽、铁剑、匕首、铜镜、五珠钱、五莽“货泉”等。其余大部分器物的形制则与全国各地尤其是邻近的江南省份趋于一致。西汉建立之初,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理闽中故地。无诸时代的政治中心,处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
福建陶瓷 (第三章) 福建陶瓷(第三章)汉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据《史记》《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自秦统一中国置闽中郡到东汉末年建安郡的设立以前,福建地区一直是闽越族及其后裔山越人的居住地。从楚国的政治势力及其文化消长趋势分析,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楚国遗民的一部分有可能迁徙进入福建地区。在这期间,吴芮的部属进入闽越居住地,协同参政活动,可能性是较大的。筒瓦称牡瓦,板瓦称牝瓦,二者俯仰扣合,以复屋面。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在台湾省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省的阿里山紧紧连在一起的。就在这一刹那间,花珊姑娘一个健步跃到了武夷山的东麓。那断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现在的武夷山,那断裂的东麓,就是现在台湾省的阿里山。妈妈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顶,隔海眺望女儿。妈妈渐渐地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顶上。
贡茶大红袍 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状元再次回到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到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是大红袍染红的。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武夷山扣冰古佛的传说 在佛教领域,同样在武夷胜境,也出现了一位经典人物,他就是扣冰古佛,亦称为辟支古佛。在这灵秀之地也孕育出许多关于扣冰古佛的动人传说故事。据传,扣冰古佛的母亲定居下来后,有一次夜梦辟支古佛来转世。至今民间流传,扣冰古佛放生的鱼叫做菩萨鱼。古佛常常为当地乡民解危济困,老百姓感其恩德,至今武夷山市的民众在每年农历二月份还举办蜡烛会,以纪念扣冰古佛。
天心禅茶缘 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明初举子雷镒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大红袍披茶树报恩。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遂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禅寺内,见证了天心永乐禅寺茶因寺名、寺以茶荣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