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

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二)

梁皇忏法,度脱郗氏天监二年,武帝作皇忏度皇后郡氏。郗氏遂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谢帝而去。将住宅改为寺院,名为光宅寺。于是武帝亲自披览三藏佛典,撰着仪文;经过三年,水陆大斋的仪文撰成了。于是武帝下诏天下所有佛寺,大击钟鼓,悠扬的钟鼓声,响彻云霄,在地狱里受苦众生,因而暂息其苦。现今信佛者以面粉代生物为祀者,说是当时梁武帝所提倡的。

《梁皇忏》背后的爱情故事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祖武帝迎请释迦像感应

梁祖武帝迎请释迦像感应梁祖武帝。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之佛。王臣思见于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时决胜将军郝骞父花等八十人。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更克此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深作利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所将人众及传送者。乃闻像后有甲胄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帝由此蔬食断欲。至大津三年五月崩。湘东王在江淩即位。

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

武帝这样问的时候,心中一定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他为佛门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难道没有功德吗?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为什么达摩还要说他没有功德?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许多人帮助别人,捐出自己的钱物,确实是在做好事,问题在于,梁武帝与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做好事时起心寻求回报,所以,仍不是最终的觉悟。

一动念就有果报(卖瓜)

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一)卖瓜的故事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

公案的启示

禅的教法,就是用公案来推动、来弘传的。中峰和尚的这段话将公案的意义及作用说得透彻无余了。这个问答,在历史的事实上虽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则公案在法义上的价值。以法为中心来商量这个公案是可以不问历史上的根据的。本则公案的重点,在于“廓然无圣”一语。同时也是挥动廓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梁武帝垢意情尘的知解,洒洒落落地显示了禅的生命。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因果之我见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因果之我见王柏祥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为了弄清“四次”灭佛的前因后果。因下诏灭佛的皇帝,有三个帝号带有“武”字和一个带有“宗”字,故历史上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

冥报记:梁时一寒士

梁武帝还未发迹的时候,认识一位贫穷的读书人。当他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在花园中游玩,看到那人在岸上拉船,武帝就问他:「你还像以前一样穷困呀!」马上下口谕说:「明天来晋见,我会让你去当县令。」他奉诏前往,武帝正在开会,无法晋见。去了好几次,武帝总是有事,最后还是无法晋见。他心里觉得奇怪,就去问高僧宝志公。宝志公正在讲经,听经的人有好几千名,他根本进不去。(江东僧俗到现在还流传着这件事。

大安法师:灭佛的惨报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都在护持佛法,但也有一些帝王灭佛。是他最先发起,劝魏太武毁佛法、灭僧人。但他却不信佛,而他的妻子郭氏却是信佛的。崔浩的家族无论老少,也都被斩头了。那么魏太武,他也遭报应了。魏太武帝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也就在灭佛的六年以后,被宦官所...。这些都是灭佛之后,很快他的国家或者亡了,或者自己很快死了。这些例子——三武一宗的灭佛,他的因果报应非常非常大。

梁武帝崇圣护教因果观

梁武帝崇圣护教因果观明伦月刊393期2009/4文明而具教化的功能,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者,方得谓之文化。帝王之弘护,应以梁武帝为最。学界人士见梁武帝致力崇圣护教,却遭台城之困,就误以为「因果非真,学佛无益」,还着书立说阻人修行。齐武帝命萧顺之平定帝子之乱,他因受太子私托而处死帝子,恐皇帝追究,惭惧而死。梁武帝即位後招贤纳谏、崇圣兴学、定礼正乐、布德施惠,天下从此安定四五十年。观梁武帝一生事迹,知因果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