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案例从不虚,诸君修心须仔细 不久武帝身患恶疾,全身糜烂而死。家人不敢入殓,之后又活了。设立三日的大祭,并记录下了这些事,写入隋史之中。武则天做皇后之前曾经作了四、五年女尼。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不管事,才能往上升。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雷同结局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雷同结局中国历史上有五位帝王向佛法发难,四次酿成灾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情节各异,结局却惊人的雷同,对后人是惊人的警醒。也许应了“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规律,不听同僚苦劝,极力推动灭佛运动的崔浩,走上了凄惨的结局。北魏太武帝灭佛,44岁暴死,两个儿子被殃及丧命。唐高祖的灭佛诏,被唐太宗所废止,可谓明智之至。他恢复佛法,如同太宗登基后废止高祖灭佛的政策。
周武帝灭佛始末 有沙门名静蔼者。护法救众生(云云)。又宜州沙门道积者。于弥勒像前不食。齐承光二年春分。然其儒教文弘政术礼义忠孝。凡是经像皆坏灭之。于时沙门上统等五百余人。何故不知虗空真佛。若不借经教自知有法者。人应自知五常等法。若以形像无情辜之无福者。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若以外国之法非此土所用者。故不类佛经之难。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崇来。仓库玉帛亦我储之。请以此事闻于天子。可为我作大功德救之。
大安法师:灭佛的惨报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都在护持佛法,但也有一些帝王灭佛。是他最先发起,劝魏太武毁佛法、灭僧人。但他却不信佛,而他的妻子郭氏却是信佛的。崔浩的家族无论老少,也都被斩头了。那么魏太武,他也遭报应了。魏太武帝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也就在灭佛的六年以后,被宦官所...。这些都是灭佛之后,很快他的国家或者亡了,或者自己很快死了。这些例子——三武一宗的灭佛,他的因果报应非常非常大。
冥报记:梁时一寒士 梁武帝还未发迹的时候,认识一位贫穷的读书人。当他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在花园中游玩,看到那人在岸上拉船,武帝就问他:「你还像以前一样穷困呀!」马上下口谕说:「明天来晋见,我会让你去当县令。」他奉诏前往,武帝正在开会,无法晋见。去了好几次,武帝总是有事,最后还是无法晋见。他心里觉得奇怪,就去问高僧宝志公。宝志公正在讲经,听经的人有好几千名,他根本进不去。(江东僧俗到现在还流传着这件事。
佛法是不会灭绝的 武帝虽想加害慧远,但因为理屈词穷,不便下手,而其灭佛之心更加坚定。佛教遭到惨重的打击。接著,慧远又与诸僧辞别:“时运不济,天子的旨意不能违抗,恕我不能奉陪。但佛法是不会灭绝的,我们解脱的愿望是能够实现的,诸位不必为此担忧。”
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 武帝这样问的时候,心中一定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他为佛门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难道没有功德吗?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为什么达摩还要说他没有功德?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许多人帮助别人,捐出自己的钱物,确实是在做好事,问题在于,梁武帝与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做好事时起心寻求回报,所以,仍不是最终的觉悟。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因果之我见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因果之我见王柏祥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为了弄清“四次”灭佛的前因后果。因下诏灭佛的皇帝,有三个帝号带有“武”字和一个带有“宗”字,故历史上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
公案的启示 禅的教法,就是用公案来推动、来弘传的。中峰和尚的这段话将公案的意义及作用说得透彻无余了。这个问答,在历史的事实上虽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则公案在法义上的价值。以法为中心来商量这个公案是可以不问历史上的根据的。本则公案的重点,在于“廓然无圣”一语。同时也是挥动廓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梁武帝垢意情尘的知解,洒洒落落地显示了禅的生命。
一动念就有果报(卖瓜) 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一)卖瓜的故事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