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历史上的今天7月25号 因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打响,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122年前的今天,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打响,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7月25日,日舰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船舰,不宣而战,发动了侵略战争,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7月25日凌晨,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完成护航任务,从朝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遭早有准备的日舰拦截围攻。护航操江号被掳,高升号将士拒绝投降,被击沉,上千名官兵殉难。

历史上的今天6月28号 ... 战争爆发

1840年6月28日...战争爆发在176年前的今天,1840年6月28日,...战争爆发。源源输入的...,不仅在生理上、精神上毒害中国人民,而且使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国敝民穷。1839年6月,林则徐奉清...之命到广东查禁...,仅20多天,就没收走私的...230余万斤,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保护罪恶的...贸易,英国资产阶级公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攻陷厦门。

历史上的今天4月16号 清 ... 任命林则徐协办海防

1841年4月16日清...革职琦善任命林则徐协办海防在175年前的今天,1841年4月16日,清...革职琦善任命林则徐协办海防。1841年4月16日,...战争中,由于朝野的舆论和道光皇帝态度改变,将琦善革职后于是日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军营协办海防事务。林则徐在1940年冬就曾上书道光皇帝,提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以威服叛”的建议。从其思想和在浙省实践观之,林则徐应是中国近代史上要求兴办近代国防工业用以反抗侵略的第一人。

历史上的今天2月26日 关天培血战虎门

1841年2月26日关天培血战虎门在175年前的今天,1841年2月26日,关天培血战虎门。关天培积极配合林则徐,搜捕...走私船。关天培坐镇前线,向琦善请求增援。关天培极为愤恨,决定死守。2月26日,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关天培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指挥士兵顽强坚守。这时,敌人从炮台背后蜂拥而上,一士兵要将关天培背下阵地,他横刀阻止。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

历史上的今天12月22日 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

1900年12月22日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在114年前的今天,1900年12月22日,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1900年12月22日,奕劻、李鸿章收到英、俄、德、日、美、法、意、奥、比、西、荷11国提出的议和大纲12条,立即电告西安。议和大纲示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逼其归政,全赖李鸿章极力斡旋。

历史上的今天8月19日左宗棠设立清 ... 新式造船厂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在147年前的今天,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

能受气,方成器——曾国藩磨练李鸿章的启示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是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是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材。”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再说,曾国藩是自己的老师,投奔他,一定错不了。这天,李鸿章精心修饰了一番,前去拜见曾国藩。李鸿章一脚跨进去,只见曾国藩捧着一本书,很悠闲地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水盆正冒着热气。

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家和思想家。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呢!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1811年,林则徐考取进士,后授编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触国家机要档案、各地奏章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纪念。

郑观应

郑观应郑观应,中国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一个。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偫鹤山人等。郑关心时政,热心西学,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维新改良思想,主张变革以御外侮,办学校以育人才。1902年冬,袁世凯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盛宣怀手中夺去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

“曾左”与“左曾”

今日读到一则关于左宗棠的轶话,不由想到“曾左”与“左曾”这个题目。话说左宗棠与曾国藩均乃功业赫赫的清朝大吏,朝野惯以“曾左”合誉之。一日,问其左右,何以人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众侍从面面相觑,个中一侍从直言之:“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无曾公。”“曾左”与“左曾”,看似简单的词序倒换,实则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