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带你了解王安石新法中的是与非

在熙宁七年四月上的这道奏状当中,司马光把王安石所有的做法一改称之为「”朝之缺政”,也就是政策失误,把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保甲法、水利法这五项新法和用兵西北加起来称之为「”六个最大的政策失误”。如果想要改变国家现在这种天怒人怨的状况,只能把王安石所有的这些新法全部推翻。但是在今天很多历史学的著作里面,王安石的形象被认为是进步的,他的新法也被认为都是好的,是正面的,是积极的,而司马光就是蛮横地反对

此人是孟子口中的大丈夫,当朝名人都对他青睐有加,他却不给好脸

《资治通鉴》的主要修撰者之一刘恕,18岁那年就考上进士,并因善讲经义而被皇帝特别关注,钦赐及第。主簿不过是从八品小官,估计是朝廷嫌他太年轻,想让他历练几年。就在刘恕的仕途岌岌可危时,一张宰相府的传帖为他打开了局面。晏殊怎会对刘恕青眼有加呢?刘恕13岁时曾以布衣的身份拜访晏殊,把晏殊问得哑口无言。五年后,晏殊主导的庆历革新开展得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储备人才,于是想起了刘恕。

王安石儿子得意作,和父亲唱反调,最后一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对于北宋「”妖人”王安石到底该怎么定位?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当他是北宋罪人,他的变法是大乱之举;有人当他是神人,他曾给羸弱的大宋一个希望。在他死后,老对头司马光倒是说了句大实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对王文公的争议还会继续,但在我们这,他只是一个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正因为他骨子里是一个文人,所以他做不到冷漠,于是才有了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件奇事。王安石有个儿子名叫王雱,世称「”

绝交之后见人品

乡村生长,乡村工作,故名村姑。洛阳日报、晚报专栏作者。东晋时,王谢两大显赫家族世代通婚。谢安的侄女嫁给了王导的孙子王珣,女儿嫁给了王珣的弟弟,但夫妻感情都不融洽。

中国五千年来最有品味的朝代...

老百姓俗话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宋朝,它出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老百姓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活就是由各种琐事组成的。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要看那个社会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现深广。在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朝比民富、民乐。早在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

在王安石家族村庄浯溪村中保存一座世所罕见珍稀的明代官厅建筑

浯溪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北部,距离东乡城区约28公里,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和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因村前一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后青山,青苍翠绿,则名浯溪村,这是一个与王安石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村落,其乃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的后裔村庄。浯溪王氏始迁祖王志先,名子春,系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于宋庆元元年初,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北门科甲里王安国字平甫,王安石之弟。与兄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新法。

王安石: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终究是大忠还是大奸?

作者:月轮皎皎王安石,字介甫,北宋著名思想界、政治家、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论治国理政有「”致君尧舜上”的韬略,论文学造诣令欧阳修等文学前辈也赞叹不已。但是王安石也是一位争议颇大的人物,有人赞誉他是千古一相,也有人诟病他是千古罪人,然斯人已矣,千秋功过任评说,今借此文,还原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王荆公。一、王安石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宋的建国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特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纵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

王安石新政到底是什么?为何闹得天怒人怨,政权岌岌可危?(下)

上期我们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三种国营制度,那在民生、税收方面有什么举措呢?免役税免役法是王安石提出的用附税代替服兵役,但是由于已实行的保甲制度而化为泡影,保甲制度就是把国民组织起来,编成十家为一组的征兵单位。我们知道若要增加国家财富必须增加生产,或使分配更加得当,显然王安石新政这两点都没做到。

他辞职上瘾,拒接诏书躲进厕所,终于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

他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一份免试状送到了江宁他的家中。1058年,朝廷再一次调他入京,他辞职被拒绝,只好就任。4这次的职务是支度判官,他开始给皇帝写信,上万言书,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希望得到仁宗皇帝的重视。可惜,他两次上书,仁宗皇帝都从不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