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里内)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足)南宋是浙江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经由考古发掘资料对照文献考证,南宋时龙泉地区确有烧制御用瓷器,也就是黑胎龙泉。这部份黑胎龙泉器,过去称为龙泉仿官窑,现在应该可以正式命名为龙泉官窑了。
[专家点评] 明嘉靖漳窑兽耳尊 [专家点评]明嘉靖漳窑兽耳尊明嘉庆漳窑兽耳尊(兽耳)供养款《飞龙乙丑年四月吉日赛谢》该尊形制为微撇口,短颈,溜肩鼓腹。颈部对称堆贴兽首为耳。此器造型规整,各部位比例协调,折角处线条流畅,凸纹清晰,胎质细腻,釉色纯正,由此可见,明代嘉靖期间漳窑烧造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件兽耳尊可贵之处在于其器壁所刻款:“龙飞”系《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所列明代粤地区农民起义军帝号;“乙丑年”为明嘉靖四十四年。
[专家点评] 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方水盂 底部有红彩“慎德堂制”四字。慎德堂是清代道光皇帝读书理政的地方,故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正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原来的“慎德堂制”底款不知什么原因被擦去了,只留下浅浅的痕迹,后来人们又按照原来的痕迹在上面重新描了一遍,所以显得款字幼嫩别扭。
[专家点评] 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 [专家点评]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底足细部底款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大件瓷器格外引人注目,大盘直径有达80厘米的,大罐则有高达70厘米以上的。这件青花寿字云龙纹罐,器型端庄,高达57厘米,属难于烧制的大器之作。肩腹纹饰共分三层,肩部绘缠枝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绘两个五爪云龙,龙长须飘动,张牙舞爪,躯体瘦长,满身麟片。二龙相对之处近肩部,以树枝组成一变形寿字,其余空间则以云纹组成变形的万字。
[专家点评] 元 红绿彩玉壶春瓶 [专家点评]元红绿彩玉壶春瓶元代釉上彩瓷器极难见到。元代是否生产釉上彩瓷器长久以来不太清楚,但元末明初文献中又有“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的记载。这件玉壶春瓶,高25厘米,从胎釉、造型到纹饰都具有元代瓷器的特征。红绿彩狮子戏球瓶可以说是一件典型的元代釉上彩瓷器。
[专家点评] 南北朝 青釉六系盘口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真正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直到南北朝晚期至隋,窑工们已经找到了平衡点,彻底克服了釉面开片剥落的问题,中国的陶瓷最终得以定型并由此开始延绵千年。这件盘口壶是很典型的南北朝青瓷,造型大器,敦实厚重,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保存十分完好,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了。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器的出现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对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现就河南陶器的出现,商代原始瓷的创烧,北齐白瓷的诞生,隋唐瓷业的勃兴及其宋元时期瓷业的繁荣若干问题论述如下,以就教于诸方家。据测定,河南巩县窑,唐代白瓷釉所含的Fe2O3为0.57%,比宋代定窑白瓷釉的0.96%还低,这是值得重视。
“火照”探微 “火照”探微在数千年的瓷窑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发明了许多烧造瓷器的先进工艺技术与科学...。“火照”的创造和使用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一般窑工凭借“火照”也能主持烧窑事宜。唐宋时期,我国瓷业出现新局面,可以说是与“火照”的出现和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每烧一窑瓷器需要检测“火照”多欠。“火照”虽小,作用甚大,如今,它已完成其使命而退出陶瓷工业的历史舞台。
陶瓷艺人 这种明润优美的瓷器被人们誉为“假玉器”,十分畅销。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记载,霍仲初烧制的瓷器,质薄色素,莹缜如玉,人称“霍窑”或“霍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刻瓷艺人,制瓷名匠舒翁之女。陶工童宾悯同役之苦,愤而投入烈火熊熊的瓷窑中自焚,激起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抗暴达4年之久,于万历三十年烧毁御窑厂,赶走潘相。
论杂彩和素三彩 论杂彩和素三彩近些年,福建地区的陶瓷考古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漳州境内一批古窑址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应刃而解。另外,以往人们仅知景德镇烧造素三彩瓷器,田坑素三彩瓷窑址的发现,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笔者认为,明代素三彩瓷器是在杂彩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田坑素三彩瓷器既受到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