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人不讲汉语,甲骨文无夏字,夏朝如何实锤?论夏研究的一个误区 一种观念误区:没有发现与夏朝共时的文字材料,所以夏朝无法证实文字,常常被考古学家们视为一个地区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这一观点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中首次提出的。比如,对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就是一例。因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个预设条件,即夏人是已经创制了文字的,并且这种文字还应该能被研究者所识读。
雏鹰羽丰而翔,阶级分化而王——夏王启•甘之战 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有扈氏战后迁徙路线猜想图迁徙路线华夏之名甘之战是一场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是尧舜禹以来各氏族对领袖职务不断争夺的继续。而他最终取得了胜利,王及受命于王的"六事之人"完全取代了议事会,确立了的夏王朝。
清朝入关是内战,还是外底入侵?反清将领是不是民族英雄? 努尔哈赤「”后金汗国”、皇太极的「”清帝国”和明朝的战争,从中国大历史的高度,当然是从奴隶制发端的边疆胡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内战,这确实不假。但从明末当时来看,则是叛国者建立的新国度,对代表当时华夏的明王朝的侵略战争。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中国”一词原意,指华夏民族发源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中国皆是占据中原之地的华夏王朝的代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
商汤灭夏用了20年,既然是顺天应人的战争,怎么会这么持久? 古人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是天命所归,而夏桀则是残暴不仁的代名词,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夏桀残暴不仁或许是正当的,但说商汤天命所归就有问题了,其实商汤的政治合法性是他自己炮制出来的。商汤灭夏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前后征战长达二十年。有意思的是,夏桀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众叛亲离,其实他的支持者还是非常多的,而商汤正是踏着这些夏桀的支持者作为的垫脚石,才一步步打败了夏朝。
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说明周人起源于戎狄而非华夏? 前文我们提到,后稷诞生本是《诗经》里独立的祖先传说,与五帝的关系是战国附会上去的。周人起源与西北地区,甘肃泾水、陕西渭水、山西汾水都可能是周人诞生地,但具体发源于何处则不得而知。这样一来,我们重新读《史记·周本纪》就似乎出现了问题。
甲骨文发现的先商历史:《史记》的商王世系居然存在次序颠倒 1900年,王懿荣在庚子国变中殉国,他收藏的甲骨为刘鹗所购入。1903年,刘鹗撰写第一部甲骨着录书《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广为人知,小屯村民开始疯狂挖掘,欧美学者也想方设法搜购。之后研究甲骨文的主要人物有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罗振玉出版《殷墟贞卜文字考》等著作,整理出一些殷商先王先妣的名字,并亲身到安阳小屯考察。
两块甲骨断片被学者缀合起来,《史记·殷本纪》一处大错公诸于世 王懿荣本身就是金石学家,敏锐发现这是一种古文字,于是他自己也开始访求购买。1900年,王懿荣在庚子国变中殉国,他收藏的甲骨为刘鹗所购入。之后研究甲骨文的主要人物有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罗振玉出版《殷墟贞卜文字考》等著作,整理出一些殷商先王先妣的名字,并亲身到安阳小屯考察。
文史宴:西周灭亡后出现两个周天子,互相卖地给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文/平沙无垠「”二王并立”乃是两周之交的一件大事,惜乎太史公手头史料不够丰富,致使此事于《史记》失载。然而,《左传》《竹书纪年》(无论今本古本)与新近发现的《清华简·系年》均交代了此事件的许多材料。尤其是《系年》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周平王的东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历经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漫长过程。平王派与携王派的互相征战,也是导致王室卑而诸侯起的一大直接原因。毕竟,两派的对立,使得双方不得不以土地
传奇王后妇好与司母戊鼎主人有何关系?罕为人知的商朝宫斗大戏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16)微博网友「”正宗孟姜男”有个段子,有趣地总结了商朝的一生:「”我大商,王八壳子写书,人命贱不如猪,有事没事算卦,三天两头迁都。开国不知所以,中兴全靠媳妇,末世力大脑残,娶个倒霉村姑。”所谓「”中兴全靠媳妇”,说的就是在商王武丁时代,他的妻子妇好、妇妌等南征北战,实现了商朝中兴的局面。武丁在甲骨文一期里是「”王”,在第二期里被称「”父丁”,第三四期里称「”祖
战国秦汉的殷商记忆:从玄鸟传说到伊尹间夏,复仇与阴谋 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商人有个与周人非常类似的始祖神话。商人祖先契与周人祖先后稷一样,也是帝喾的儿子,系母亲简狄吞了玄鸟蛋所生,之后又出任帝舜的司徒,辅佐大禹治水,之后被封于商,赐子姓。虽然与《周本纪》叙述模式基本一致,但世系显得更真实一些,因为从契到汤正好十四代,与夏禹到夏桀相等。不过,通过对《周本纪》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世系表同样来自后人的编排,并不能作为实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