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放下 有一个叫黑氏的梵志,精通三明之学,善神通咒术。佛陀见他这么辛苦,就对他说:"你放下吧!"梵志听了,愉快地放下左手的合欢花。">梵志又悄然地放下右手里的梧桐花。">"世尊呀,我现在已是两手空空,你还教我放下什么哟?"梵志有点委曲地说。">梵志听了,当下就证悟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其实,一旦放下他心里的包袱,以他的聪明才智,实现他的梦想如探囊取物。学会放下,则拥有潇洒自在的人生。生活的艺术,从放下开始。
禅宗公案:往尿臭去参 守智禅师庄严的开示道:“禅在哪里里!你就往尿臭气去参!”从悦看守智禅师说得很认真,就依守智禅师的指示,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因而深领奥旨,便回来感谢守智禅师。禅不一定在庄严相好的上面,不一定在美好穿着上面,“一条布裙,作尿臭气”,这是慧眼看到的禅境,因此莲花出于污泥,金玉藏于土石也。
禅宗公案:打 ... 皆是禅道 学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即在身边!禅宗参学请法,动不动就是打...,其实禅者的温和洒脱,和打...的行为完全是两回事,但禅者硬说打...皆是禅道,原因是打...表达禅道来得凌厉,让你彻身彻骨容易感受罢了。
禅宗公案:老僧晒香菇 晒香菇宋朝的时候,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道元禅师认识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原来老和尚把“晒香菇”也看作是参禅的功课呢。经过了“老僧晒香菇”的启发,道元学业大有长进。
禅宗公案:见到瑞相了吗? 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赵州禅师自小就聪明颖慧,出言吐语,自有禅味,一句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赢得了南泉普愿禅师的欣赏,即至问他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他不用一般的语言回答,他用行动表示,顶礼、侍立,这不就是无言说的禅风吗?
禅宗公案:打是亲 ... 是爱 临济禅师听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答话,也没有罪过,为什么要...呢?后来沩山灵佑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慧寂道:“这两位禅师究竟是在做什么?”临济义玄禅师是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弟子打老师,这是忤逆,但黄檗不以为忤,反而赞美临济,俗语说:“打是情,...是爱。”
禅宗公案:空色本来同 赵州禅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释?”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学僧还是不明白,问道:“禅师!我请问您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呀!”赵州禅师两眼圆睁,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禅宗公案:心口不一 人之劣根性 对治人之劣根性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惟俨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与儒深度不同之明证。
禅宗公案:吃石头的禅师 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的毫不理睬。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懒瓒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是一块一块的石头。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