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及珍贵国宝! 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当时称“阿育王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
越窑秘色瓷九问 越窑秘色瓷九问越窑秘色瓷“艾色”和“青绿色”来源:一、秘色瓷的产地在哪里?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是秘色瓷的概念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归纳为三种:越窑瓷与秘色瓷划等号,越窑瓷就是秘色瓷,秘色瓷就是越窑瓷。其次,外销越窑所出现的器型和作品,都不能属于秘色瓷的范畴。
五代吴越国王 后墓规格近似国王 五代吴越国王后墓规格近似国王一部《鬼吹灯》,掀起了盗墓小说热,也让很多人对考古、古玩产生了浓厚兴趣。18年前,杭州临安发现了这么一座有代表意义的贵族古墓,根据墓志考证,它葬的是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王后马氏。墓主人是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的王后马氏。婚后很多年,马氏没有生出孩子,她就主动向国王钱镠提议:让钱元瓘纳妾。秘色瓷是唐五代时期的高端瓷器产品,为王室专用产品。
秘色瓷:臣庶不得使用 从前人们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献,说这种瓷器是五代十国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的,臣庶不得使用。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
“邛窑”与“长沙窑” “邛窑”与“长沙窑”四川的邛窑与湖南的长沙窑是什么关系?由于装饰风格、工艺流程,特别是产品形态的相同和相似,有的专家把邛窑和长沙窑比作“姐妹窑”。而长沙窑则“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唐邛窑鸟纹罐盖据史料记载,长沙窑于五代停烧之时,邛窑还在给王室烧造贡瓷。据此推理,邛窑也烧制了“秘色瓷”和“金棱碗”。邛窑除高温釉外,还有低温釉,长沙窑只有高温釉而没有低温釉。
综述越窑 综述越窑历年来考古调查表明上林湖及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地分布着古窑址近200处。《秘色越器》诗中赞美的越窑秘色瓷是上林湖窑场所产的秘色瓷,这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实,笔者认为越窑是对唐代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州窑”之简称。关于越窑的时间范畴,学术界仍有分岐。上林湖地区的同类瓷业遗存仅19处,则明显受到曹娥江中游地区的影响,成为先越窑的地方类型窑址。
"秘色瓷"涵义的诠释 "秘色瓷"涵义的诠释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靡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备受朝野青睐。明清时,关于“秘色”涵义的辨论迭起。关于“秘色”的解释,与客观情况相悖。首先,现已查明烧造“秘色瓷”的窑场广布于宁、绍等地,这些窑虽在官方监督下烧制部分贡瓷,但仍以生产商品瓷为主,其性质属民窑,故无“秘密”可言。看来,“秘色”只能是指越瓷精品的颜色。
论越窑(下) 论越窑(下)(三)越窑问题国内外众多古陶瓷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中国陶瓷中,把著名越窑往往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学者,把越(明)州上林湖窑场的制品往往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越窑与上林湖划了等号。上林湖作为越窑的代名词,也是越窑的中心产地。经科学研究后,对越窑新观点得到确认。国内外学者研究越窑青瓷首先提到的是慈溪(余姚)上林湖。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越窑烧造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