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秦汉 祀山公山碑 [专家点评]秦汉祀山公山碑《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碑文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祭祀三公之山“甘雨屡降”、“民无疾苦”。汉另有《三公山神碑》,俗误称作《无极山碑》,易与《祀三公山碑》混为一谈,应加区分。《祀三公山碑》书法很有特色,字体篆隶相间,似可称为“缪篆”。近人间有师此碑者,如潘天寿、齐白石等。其中尤以白石老人学此最为得力,白石之篆书面貌绝大部分出于此碑。
[专家点评] 秦汉 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之一 [专家点评]秦汉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之一《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东汉明常永平九年立,在陕西汉中市褒城镇北古石门以南崖壁上。《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与《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并为汉代著名摩崖刻石,由于书法刻于摩崖之上,此类作品皆气势很大,开张纵横,古朴自然,其中又以《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为高古,笔画几乎没有波磔,字近方正,极为拙朴。
[专家点评] 秦汉 史晨碑之二 [专家点评]秦汉史晨碑之二《史晨碑》分前、后碑,刻于一石。“史晨前后碑”尺寸一致,从书法风格看也是出自一人之手。《史晨碑》属于第一种。一般来说,第一种碑最宜初学,而《史晨碑》更是上选,它刻工精细,能传达书写笔意,用笔方圆兼备,工整谨严而又风神流宕,以此入手不会产生一些习气和毛病。历代对《史晨碑》评价很高,如明代郭宗昌“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专家点评] 秦汉 莱子侯刻石 [专家点评]秦汉莱子侯刻石《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等,新莽时隶书,7行,每行有直界,行5字,共35字。石原在山东邹县南峰山之西南卧虎山前,清嘉庆二十二年,滕县孝廉颜逢甲偕友孙生容、王辅中游邹县时偶得。刻石中有“天凤三年”字样,按:天凤三年为公元十六年,此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清人杨守敬评此刻云:“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专家点评] 秦汉 秦诏版文 [专家点评]秦汉秦诏版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度量衡,颁布诏书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此外尚有陶质者,如1963年山东邹县出土过陶质始皇诏量。秦二世时也颇有诏书,内容大致相同,文辞不一。此件诏版为传世诏版中较为有名者。秦代书法传世有限,近代大量出土的秦权诏,可以丰富这方面的资料。
[专家点评] 秦汉 西狭颂之二 [专家点评]秦汉西狭颂之二《西狭颂》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六月。《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其文为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敕治西狭中道事。在题名中有“仇靖字汉德书文”,故认为撰文、书丹均为仇靖一人所为。《西狭颂》最大一个特点是方中寓圆。《西狭颂》是汉刻石中著名者,因其为摩崖刻石,整体气势较强,但又不乏精细之处,甚为难得。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图颂刻于山石转角处,下临深潭,艰于毡椎”。
浅谈印玺的演变与鉴赏 浅谈印玺的演变与鉴赏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隋唐印章的创新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专家点评] 秦汉 冯焕神道阙 [专家点评]秦汉冯焕神道阙“冯焕神道阙”刻于东汉永宁二年,石在四川渠县北新兴乡赵家坪道旁。西阙释文“故尚书侍即河南京令”。东阙释文“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和双阙。神道就是墓道,冯焕神道阙就是在阙上记载了冯焕生前事迹、官位的碑刻。其实笔划拉长并不是冯焕神道阙一例,其它如“朱秉题记”、“许安国祠堂题记”等也是如此。
历史有何用:唐初帝王如何反思秦汉治国得失? 隋唐和秦汉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政权分裂和战乱后又重新统一了的大一统王朝,尤其唐高祖、太宗两朝,国力强盛,文治武功,史学发达。唐高祖、太宗两朝不论君臣上下,还是官方民间都非常注重对秦汉史的反思和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此时君臣的认知和评价中往往以奢靡和穷兵黩武的形象出现,而汉高祖的拨乱反正及文、景二帝在汉初的修生养息政策被此时的唐代君臣视为治理国家的典范。
[专家点评] 秦汉 马王堆帛书之一 [专家点评]秦汉马王堆帛书之一1973年,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和帛书引人注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字体有篆、隶书和篆隶之间的秦隶,或称古隶。书写风格不同,应出自多人之手,年代约在汉初或更早一些。因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刻凿和传拓的因素,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古隶”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