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喝这3种杂粮粥,全家一起泻秋凉防秋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入秋需要进补,但不宜特补,可在立秋前后适当吃些祛湿的粗粮粥。与精制米面相比,粗粮保留了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大部分的膳食纤维,这些对降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和部分肿瘤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就给大家推荐3种简单易做的杂粮粥的做法。|南瓜小米
虽然立秋到了,但是食补养生也少不了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天正好是是立秋,而且还是早立秋。所以今年的秋天应该是比较凉快,不会有秋老虎的骚扰。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意味着暑去秋来,秋天已经开始了。立秋之后梧桐树开始落叶,炎热的夏季就要离开,寒意渐渐来袭。白天热,早晨、晚上冷成为了主旋律。这时候如何食补就变得很重要了。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讲,因为夏季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非常旺盛的阶段,机体损耗能量非常的多
立秋节气,还需提防「秋老虎」 七月立秋节至,大火星由中天西降,时暑热开始减退,白昼午后,「”秋老虎”肆虐,暑盛未央,湿热蕴蒸,耗散气津;入夜清晨时,暑气收敛,秋凉已敷,「”立秋之日凉风至”风中席裹凉意,夹湿生寒,侵肌客脾。【起居调神】起卧应秋,顺时敛志立秋之节,生活起居须顺应秋时,早卧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秋收敛降之气太过。而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和秋收之令以顺时敛志,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平素劳逸结合,心情愉悦。
立秋须防过敏性鼻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多吃
长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需调养,切记「 ”3不吃,4不做” 文/李小兵俗话说:「”长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最注重季节气候变化,四时不同,饮食起居随时变化。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若是不注意调养,很容易惹来疾病,因此立秋之后一定要记住几个养生的重点,切记「”3不吃,4不做”。立秋之后「”3不吃”不食瓜01西瓜属于性寒食物,三伏天吃是清热解暑的佳品,但是立秋之后就不应该多吃了
「 ”立秋”已至,但尚未入秋,有高血压的人可不能「 ”贴秋膘” 「”立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气,北方地区的人们有「”贴秋膘”的习俗,指的是多吃些肉食,让自己身上的「”肥膘”再厚一层,好能抵御秋季之后寒冷的冬季。不过这种习俗,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并不适合。一、「”贴秋膘”指的是秋季进补「”贴秋膘”这一习俗,反映的是古人的智慧,对健康人群来说,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秋季进补。人类同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一样,会在秋季的时候食量大增,为抵御冬季的严寒储备能量。而所有动物共同的储能
距离立秋还有两天,注意秋冻,不着急添衣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
立秋后仍要注意防暑,喝2种汤、2种粥,防暑祛湿,都很适合老年人 三伏天高温酷暑,同时还伴有频繁的雷阵雨,人体还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今天爆炸营养课堂的营养师,就跟大家聊聊:立秋后仍要注意防暑,喝2种汤、2种粥,防暑祛湿,老人的养生经验。不过要注意,老年人喝鸭汤时,应将去除汤面上漂浮的脂肪,以减少热量的摄入。最重要的是黑米里还含有花青素,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病等功能的食疗效果,是中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可以适当多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