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抗清活动中的天主教徒 大明劫:抗清活动中的天主教徒 明末的党争一直延续到清兵入关。以知识分子为骨干的东林流派大都成为抗清的主将,复社中有像瞿式耜、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陈于阶等烈士殉难。对比清朝灭亡,明朝的知识分子有绝然不同的表现。清末的知识分子倒向革命,对清朝行摧枯拉朽之举...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炮舰与传教士 之后,葡萄牙侵犯浙江、福建沿海的行为也先后被中国军民击败。这种传教方式招致了中国人的反感,因此传教活动几乎无法展开。几年的光阴,利玛窦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还能引经据典与士大夫们谈玄论道。>>随着利玛窦的威名远播,耶稣会的传教活动也大获成功。利玛窦又相继在南昌、南京建立起教堂。此后,利玛窦在北京开堂设教,天主教开始在我国取得了合法的宣传地位。
明朝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逝世 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577年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1601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
从“老子化胡”到“西学中源” 1.引言 一般认为,“西学中源”说萌发于明末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首先是少数怀念故明的汉族知识分子藉此申扬民族大义,复被满清统治者利用作为维护其王道正统的思想武器,其间耶稣会士调和儒耶的传教策略对此说的高涨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 ...
【今日历史】9月27日大事记,历史新知发生了什么? 1996年9月27日中英达成香港交接仪式协议22年前,1996年9月27日,英国和中国正式签署关于在香港回归中国时联合举行交接仪式的协议。2016年9月27日9·27宁夏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年前,2016年9月27日上午,宁夏石嘴山市宁夏林利煤炭有限公司煤矿三号井发生事故,初步判断为瓦斯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1人被困井下。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会被判凌迟? 但是在清朝期间,虞城善良,宣誓终生安贫、贞洁、服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何会被判处了凌迟刑呢?16岁的汤若望被当地耶稣会教区推荐到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康熙朝初期,汤若望传播天主教的劲头十足,但是一直以来,一些汉族士大夫致力于反对顺治信任汤若望等传教士,对汤若望竟然悄声在中国发展了十几万天主教徒极其震惊和各种不满。朝廷通过对此案的审理后,做出来对汤若望判以凌迟处死的决定,还抓捕了和汤若望一样的传教士。
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有地圆学说的呢?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有一些证据表明,西方地圆观念在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之前已经多次进入中国。有时地球被握在君主手中,或是胜利女神站在地球上,有时是十字架立于地球之上,这就向中国人传递了大地为球形的观念。>>明末耶稣会士向中国人传播地圆观念,曾受到相当强烈的排拒。值得注意的是,以梅文鼎之兼通中西天文学,更加之以其余数人,辩论一年之久,竟然仍未能说服张雍敬接受地圆概念,可见要接受西方地圆概念,对于一部分中国学者来说是何等困难。
清朝时法国的著名传教士白晋简介 白晋对康熙的评价 同时,康熙皇帝为招徕更多的法国耶稣会士,任命白晋为特使出使法国,携带赠送法国国王的珍贵书籍四十九册,回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1730年6月28日法国传教士白晋卒于北京>1730年6月28日,法国传教士白晋卒于北京,享年74岁。因此,从未发生过因徇私情或出于个人利益而反对康熙皇帝的事件。>白晋在《康熙帝传》对他与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触进行了回顾。
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盛世之间的对视(图) 主办者用150件展品来展示18世纪中法交流的历史,证明“中国和法国从路易十四时期起就已经有了非常重要的外交关系”。当时的中国,正值开始于17世纪80年代终止于18世纪90年代的康乾盛世,西方传统学界称之为“HighQing”时代,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高峰。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法两国开始了文化交往和盛世之间的对视。他们中很多人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作出卓越贡献。18世纪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次难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机遇。
圣教三柱石是指什么?明代天主教在华影响了哪些士大夫?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徐光启决定潜心于科学研究工作,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有名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与前两人在科学领域多有研究不同,杨廷筠一生的作品基本上是关于信仰的,包括了儒、佛、耶的三教,留下了大量的辨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