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文坛领袖的复杂心绪 范仲淹形象范仲淹推出十条改革措施,遭到公卿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其中一名诬告者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根据宋律,这个罪名一旦坐实,欧阳修需服刑三年。于是当场填《朝中措》一阙,送给刘敞:平山栏槛倚晴空。平山栏槛倚晴空此时,欧阳修文学上的地位冉冉上升,一副文坛领袖的气度。这种带有禅意玄思的人生感喟,正来自其师欧阳修"行乐直须年少"的感慨,算是对《朝中措》一词的发挥。
人生如梦,何曾梦觉|说说苏轼的梦意识 苏轼虽然有「”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然而他太富于诗人气质。总是有感而发,不平则鸣。他的才气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他两度遭贬,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的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经乌台诗案,苏轼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后被贬居黄州。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也并不是一开始就
苏轼最落魄的宋词之作,词牌名还选择了「 ”醉落魄” 苏轼的这一生可谓是经历了漂泊之苦。虽然他的人生不至于和杜甫那样,为了生计到处漂泊,到处奔走。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代,苏轼就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祖国的东南。他的漂泊完全是因为仕途,一贬再贬,越走越远。但即便如此,也比杜甫要幸运很多,至少他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这样困苦的生活,让苏轼的内心性情都得到了相应的磨炼。使得他对于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苏东坡晚年所遇奇人异事 一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神宗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于灵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五月六日,诏责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六月,告下,苏轼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朝奉郎,官阶正七品。九月十八日,诏苏轼以朝奉郎除礼部郎中。苏轼当日自常州赴登州太守任。十月十五日,苏轼抵达登州。
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只八股文你就不会写,900年前源头总被遗忘 我国古代有一项制度被外国人佩服,此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外国学者认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因为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成为朝廷官员,而光宗耀祖。发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秦汉之前,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
苏轼名气当时究竟有多大?国外很多发烧友,还曾毁了别人婚姻 苏轼的诗词在北宋时期影响有多大?苏辙有两句诗是这样说的: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大辽的文人见到大宋的学士,问的都是苏轼是否有新作问世。章士弼完全忽略了这些,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这本苏轼诗词的小册子上,抄了诵,诵了抄,乐此不疲,根本就没注意到妻子的举动,更没注意到夜已经很深了。章妻气鼓鼓地来到书桌边,声泪俱下:既然你这么爱苏轼,干嘛娶我,干脆把我休了吧!
刘禹锡被小人陷害写下此诗,两个绝妙比喻道尽人心不古,流传千年 纵观历朝历代文人,要说哪个经历的贬谪最多,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宋代大词人苏轼,毕竟自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贬谪的路上,可谓辛酸,但是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有让苏轼随波逐流,相反让他充满了洞明世事的豁达,要不又怎么会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其实在苏轼之前的唐朝,也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也是半生贬谪,辗转于东南西北,他就是「”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和苏轼一样,他们
吃、喝、玩、乐……若生在现代,苏轼妥妥的登文旅界KOL榜首 苏东坡是我除李白之外最为酷爱的一个历史人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的时候可能比较极端,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就是由老子、李白、苏东坡构成的三点一线。如果无此三人,那么中国历史该是多么黯然无光呀。
苏轼被贬岭南乃是当朝宰相借刀 ... 人,没成想东坡找到精神家园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和苏轼不光有师生之情,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自不必多说,黄庭坚的书法诗文都是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苏轼所遭遇的被贬谪的命运,黄庭坚内心也为其感到遗憾。尤其在苏轼被贬来到岭南之后,黄庭坚更是担心他的生命安全问题。子瞻谪岭南,时宰欲...之。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黄庭坚的这首《跋子瞻和陶诗》是为苏轼酬和陶渊明所学古诗集的跋。他非常清楚苏轼此时此刻所面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