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苏轼虽然有「”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然而他太富于诗人气质。总是有感而发,不平则鸣。他的才气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他两度遭贬,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的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经乌台诗案,苏轼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后被贬居黄州。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也并不是一开始就

苏轼虽然有「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然而他太富于诗人气质。总是有感而发,不平则鸣。他的才气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他两度遭贬,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的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 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经乌台诗案,苏轼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后被贬居黄州。 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他早期的诗文中,我们并看不出来。 他最早表现这一观念的词句是「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这是苏轼在徐州时写的。我们且看这首《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这是一首感怀燕子楼中深情佳人的词,词的上片叙写极淡极静的清景。下片追述前梦,借燕子楼中佳人不在,感慨今古情事,盛衰终一梦,再绝代的爱情也只能烂漫一时。 以后视今,一如以今视古:「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黄楼是苏轼的「 ”功业”之一,是他带领徐州人民平定水灾的纪念。此时的苏轼,对着黄楼,向更寂寥、寂静的宇宙去探询人生的意义,这是他第一次提出人生如梦。 他感慨「 ”人生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以及作于同时的 「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和鲜于子骏陖州新堂月夜二首》)、 「 ”我生乘化月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百步洪》)的幽思与感悟。 这是初涉官场就尝颠簸起伏的苏轼对人生得叩问。 这种人生如梦观念的形成与他的官场生活有关,更与他频繁的接触佛教僧人,佛学修养逐渐增进有关。 但是,此时,还只是一个开始,人生如梦观念主要来源于激烈的官场体验,是一种对政治退避的表现。还未必是他对整个人生的看法。 只有在经历了他人生第一次大死大活的「 ”乌台诗案”,并被贬谪到黄州,通过深刻地言行反思,以及阅读佛教经典、 ... 观空体验,他的「 ”人生如梦”观念才真正确立。 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第一次跌落谷底,使苏轼心神甫定。痛定思痛之余,重新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途,自然而然地会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感。 而这正是他所言的「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 ”梦”——「 ”迷梦”,个人在这场迷梦中认不清方向,做了不少不合时宜的事。 他写了不少得罪当局的诗词,既未能完全意识到宦途的艰险,事到临头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觉悟到人生就好像一场迷梦。 也就是在这种深刻地人生反省过程中,苏轼转向了佛教,从佛经里和 ... 中体验了「 ”人生如梦”的另外一层涵义,即人生人世的不实际、无常性。他以入世的精神对待空静,取其静而避其懒,学期通达而不囿于游戏人生。 苏轼的「 ”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这种如梦意识,既有对人生本身的探索,也有从人生之外,观其宇宙的深度思索。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人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苏轼在黄州时所作的一首《西江月》: 此词一开头便用发问句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表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 世事不过一场大梦,人生能度过多少个新秋呢?世事在变,人生在变,苏轼对现实世界作了断然的否定,但对这短暂的人生并没有感到绝望。 苏轼处境艰难,住破庙,吃僧蔬,亲人离散,天涯沦落,中秋之夜,只有举杯北望,愤懑、苦闷、凄然之情一起涌上心头。全词以「 ”梦”为契机,抒发了苏轼对现实的愤慨,对手足情深的留恋。 「 ”人生如梦”(《念奴娇》)、 「 ”笑劳生一梦”(《醉蓬莱》)、 「 ”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 「 ”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等, 在黄州借「 ”梦”发挥的词作,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苏轼的如梦意识,取消了人生真实的空漠感,消解或虚化了现实。 古今如梦,由今天看看历史,感到似乎有还无。 人生如梦意识使苏轼虚化了时间概念。 梦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数字,十年是一梦,三十年是一梦,半生是一梦,一辈子也是一梦。 「 ”岛外天边。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 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 旧学终难改。吾已老,乘桴且恁浮于海。” 这是苏轼63岁在儋州贬所之作。 古礼七十称老,大夫七十而致仕,苏轼慨叹自己未至致仕年龄而退居,写出「 ”未老”、「 ”已老”之句,强烈的无奈和不甘之情涌上心头,就其自身状况而言,奔走多年,流寓多方,到如今病走蹇窘,却仍「 ”道不行”,只能效孔子的愿望「 ”乘桴且任浮于海”。 苏轼自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即使对佛教有很深的参悟,有很深的人生如梦的思想,但他还是以积极进取为人生主基调。 从苏轼接下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如梦意识既不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派遣,也不仅仅停留在陶渊明式的片面理解上,而是在大乘佛教的影响下,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对「 ”梦”理的深入探究,在参究「 ”如幻三味”的基础上,力图捏合儒家与佛家。 入世与出世,进取与旷达而为一,并化入其人生实践中,直至生命终结,显示了他积极进取、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人生精神。 苏轼并没有化为万事皆为空无的人生荒寂的姿态,而是勘破真实与虚妄的分界,把现实人生放在一个更宽广更高远的视界中去认识。 这样的认识使心灵更加趋于宁静,是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 我们不能仅凭「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生念念随泡影”,就认定苏轼的如梦意识含有空漠的意味。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签:苏轼文化黄州乌台诗案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