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浅谈宋朝的「 ”四入头”——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

《容斋续笔》:「”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如上文所说,宋朝的执政官(执宰)大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和御史中丞这四个职位升迁过来的,可见其乃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最佳过渡职位,就类似如今要进中央,一般都要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地方做一把手历练一段时间一样。所以这「”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又被戏称为「”四入头”,仿佛就

楚汉相争:楚军最大主力的覆灭,不在垓下,而在另外两个主战场

垓下之战前,项羽能够投入的机动部队仅有十万,此战,楚军被屠8万,但是楚军总兵力在40万以上,显而易见,楚军最大的主力不是在垓下被消灭的,而是在另外两个主战场。就楚汉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楚军最大的主力其实就在东线和西线,东线和西线的主力被彻底消灭后,项羽手里的军队仅仅是残兵败将而已,所谓的垓下之战,项羽已经是穷途末路,拼死一搏罢了。

是火坑也得跳,汉武帝的「 ”推恩令”太有魔力,诸侯们只能笑着喊疼

公元前127年,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汉武帝毅然施行「”推恩令”,这一举措极大的增强了汉朝中央的权力,从此之后,各诸侯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推恩令”名为推恩,实则是把诸侯国放在火上烤,但是各诸侯国的国王们绝不会喊停,他们只能笑着哭。汉武帝画像其实要论这里面的原因,还得从秦始皇时期说起。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秦始皇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同时,他还创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制度「

考古发现汉代竹简,揭开一千古之谜,学者:怪不得李广难以封侯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飞将军,李广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却为何始终无法封侯?考古发现的汉代竹简,从侧面揭开这一千古之谜,颠覆了传统认知。关于李广难封,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李广缺乏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运道不好,所以不让李广参与大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跨越大漠远征匈奴,原本

恰恰是吕后临死前的安排,成为了吕氏一族被灭的导火索

经常看到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刘邦分封了那么多强有力的同姓诸侯,却没有人敢于挑战吕雉的权威,而吕雉刚一死,吕雉的侄子侄孙便被一窝端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吕雉残忍的人彘造成了吕氏一族的灭亡;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吕氏违背了刘邦「”非刘姓者不得封王”的白马之誓;还有人认为诸侯国势力和群臣势力合力攻击导致了吕氏一族被诛...。然而,这些却都无法解释为何吕雉一死,诸吕就被灭的根本原因。当我们仔细研读《史记》

西汉班世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时代机遇的背后,家风是关键性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很典型的时代特征就是世家大家族的长盛不衰现象,而作为大族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家族,无疑就是成长于边地、后占籍于扶风的班氏家族。而班氏家族在西汉的政治环境下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文武并盛,笔者以为其家族风尚的影响同样十分关键。班氏家族是汉代典型的长兴之家,在整个西汉都保持在豪族之列。

康熙灭鳌拜,万历抄张居正家,都不算高明,真正让人佩服的是刘询

01康熙皇帝灭了鳌拜,手段雷厉风行。所以鳌拜的存在,势必就是康熙真正掌握权力的掣肘。鳌拜是当朝辅政大臣,虽然不是首辅,却已经有了首辅大臣的实质。02万历皇帝抄了张居正的家,主少国疑之下的无奈。能够做到当朝首辅,想必张居正的颜值,绝对不低。张居正当权以后,立刻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专权。万历皇帝事后还煞有芥蒂地告诉大家,张居正一天到晚给自己讲大道理,原来他才是真正的贪官。

周勃、周亚夫父子都曾挽救了汉朝,但最终都难逃兔死狗烹的魔咒

刘邦从小小的沛县起兵,带领一帮泥腿子,最后居然剪灭群雄,夺得天下。刘邦也没有亏待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他们封侯封官,让这些泥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在刘邦的功臣中,周勃无疑是一个佼佼者。周勃因为立下上等功,被封为绛侯,惠帝时官拜太尉。太尉属于三公之一,秦汉时期的三公包括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宰相领百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而太尉则负责...,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兼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