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汉班世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时代机遇的背后,家风是关键性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很典型的时代特征就是世家大家族的长盛不衰现象,而作为大族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家族,无疑就是成长于边地、后占籍于扶风的班氏家族。该家族在汉代文名鼎盛、武功卓著、名垂千秋,自秦末以来一直长盛不衰,整个西汉都屹立于豪族之列,进入东汉以后仍然人才辈出,武以封定远侯、文以《汉书》传千秋,将武功与文德双层事业同时推向巅峰。 我们今天在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时不难发现,独特的家族风尚与家族学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班氏家族在西汉的政治环境下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文武并盛,笔者以为其家族风尚的影响同样十分关键。班氏家族风尚既能与时俱进、动态演变,又能一以贯之、保持特色,且相对开明、兼容并蓄。这为班氏家族在西汉两百年间灵活适应政治风云、政策风向奠定了基础。班氏家族风尚的演变和班氏的长兴不衰之道,为探索西汉皇权强化下豪族的长兴之路提供了成功实例。 西汉世家的历史土壤 以班彪、班固、班超等闻名史册的汉代班氏家族,终西汉二百余年一直处于发展壮大、步步高升之中,遭两汉动乱之低迷之后,在东汉继续绵延发展,并于东汉前期又一次攀登了兴盛的高峰。 班氏家族是汉代典型的长兴之家,在整个西汉都保持在豪族之列。这种豪族长兴现象在汉代并非普遍。对整个西汉豪族而言,在走过汉初「 ”法纪松弛”的黄金岁月之后,迎来的是朝廷一轮又一轮的严厉打击与高度防范。其方式多样,首先实行迁豪政策,摇动豪族的根本。 该政策自汉初高祖起即成制度,一直持续到汉成帝。所谓「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以强干弱枝为目的的举族迁徙对豪强富商兼并之家而言可谓连根拔起,打击力度极大。 但是西汉政策在文帝、武帝时期发生了重大改变,汉代的用人政策使豪族仍有夹缝求生的机遇。如文帝开始「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开始实行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完备,确定了汉朝最基本的选官制度。至汉武帝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由汉初盛行的道家思想改为儒术,经学成为进阶仕途的必备途径。再如赀选入仕的途径,自文帝以来至于武帝,口径越来越宽大。诸如以上政策,对豪族富商而言有利好也有灾害,对其处境出路都有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西汉豪族在西汉的处境是多般艰难的,但又仍有夹缝求生的机遇。及时抓住机遇、躲避灾难的豪族则长存,否则则衰败。但是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抓住机遇、躲避灾难、调整发展方向则受其家族风尚影响颇大。班氏家族之所以能在西汉二百余年一直处于发展壮大、步步高升之中,长期保持在豪族之列,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家族风尚的合宜。班氏家族风尚所培育的班氏家族精神、家学及其所指导的班氏发展方向非常符合时宜,使该家族在西汉总能巧妙地抓住机遇、躲避灾难、与时俱进、与朝廷同进退。 扶风班氏的家族风尚 汉代扶风班氏家族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秦国灭楚后,楚国部分宗室贵族被流放到北方晋、代之间,因追念其先祖令尹子文而改姓班,这便是汉代扶风班氏的源头。班氏在流放地很快重新崛起,流放的第一代人班壹通过畜牧牛羊一举暴富,迅速成为当地的豪族。从此班氏家族日益兴旺强大,由地方豪族发展到身份性豪族、世官世宦的世族、满门通经的士族,长兴于整个西汉。王莽朝,班氏维持旧有势力,无罪亦无显。 之后两汉之交的战之后两汉之交的战乱严重摧残了班氏家族的实力,班彪避难于天水,进入东汉后班氏家族已经十分贫困,以至于班彪一死其子即陷入困顿,班固虽做了官,其弟班超仍是无奈「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至班超封定远侯,班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方再登高峰。除去两汉间的战乱,自战国末期到东汉前中期,无论政局怎样纷纭变幻,班氏家族整体而言都是步步高升、不断前进的。之所以能做到长兴不衰,班氏家族独特的家族风尚可谓功莫大焉。 其家族风尚概言之:从称雄任侠到守正谦退、从慷慨少文到文武双兴、从忠正耿直到明哲自保、从苦心经营到实干立身。 班氏家风的突出优势:实干为立身之本 班氏家族风尚在汉代数百年间不断地与时推移、演变,但是演变中也有世代传承、一以贯之的家族风尚,最突出的便是用心经营和狠抓实干,表现为从西汉初期的苦心经营到仕途中的实干立身。 班氏善于经营和狠抓实干的精神在第一代人班壹身上十分典型。班壹以亡国罪犯流放到北方边地,原贵族所有的经济、地位等所有优渥的条件都一无所有并且背井离乡,所以班壹在流亡地的起步极其艰难。但是班壹仅用自己一代人的力量便让整个家族迅速崛起为当地豪族,经济与势力都称雄一方,令北方大面积的群众为之崇拜。这足见其经营能力之非凡。 而班壹的经营方式就是狠抓实干,首先从经济上实现突破,因地制宜大力畜牧养殖,「 ”致马、牛、羊数千群”,实现经济巨富。然后班壹发展武质化力量和宗族势力,成为当地豪族,「 ”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这一系列成就无不浸润着经营实干的精神与能力。这种精神与能力成为班氏家族风尚的遗传因子,被代代传承下来。 矛盾共存的中庸之道 班氏不同家族风尚的兼容并不仅仅是并存,往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互相弥补、调节。比如班氏的忠正耿直、守正谦退与明哲自保的家风看似难以相容,因为忠正耿直很容易得罪惹祸,那就难以明哲自保。实际上班氏在忠正耿直的时候往往能掌握一定的度,并且迅速谦退,在谦退中守正,从而达到避祸自保。班婕妤、班伯、班穉都曾进谏,甚至引起皇帝或执政者大怒,但是他们又能及时隐退,所以班氏在整个西汉基本不曾罹罪。 总结 班氏家族是一个边地起家的豪族,其长兴之道为考察西汉皇权强化下豪族的长兴之路提供了一份成功的答案。汉代班氏的长兴是多因素造就的,以上是从家族风尚角度得到的答案,本文仅从家风传承角度抛砖引玉,西汉豪族世代兴盛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汉书·叙传》《班昭考》《汉书·外戚传》《后汉书·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后汉书·班梁列传》《史记·平准书》

西汉班世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时代机遇的背后,家风是关键性因素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恭親王怒斥龔半倫為漢奸,龔半倫回罵奕訢為國賊,這事是真是假?

    作者:金滿樓回頭讀書文史專家王世襄曾自承在燕京是差等生,十足的另類。某次鄧之誠先生講課,王世襄揣着蟈蟈葫蘆進了課堂,正當鄧先生講得興致勃勃時,蟈蟈突然響了起來。鄧之誠很不高興,將他趕出了課堂。直到考入燕京研究院,王世襄才決定「”不玩了”,浪子回頭,好好念書。太炎征婚民國初年,章太炎曾在北京《順天時報》上刊登《征婚告白》,其中提了五個條件:一是要湖北人;二要大家閨秀,性情開放;三要通文墨,精詩賦;四

  2. 三炷清香:您是惜福还是求福

    “我来问你,烧香多好呢,还是烧香少些好?”“那好我再问你,是懂得惜福好些呐,还是不惜福好些呐?”小和尚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惜福好了。”“是不是心的迷失?”小和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师父,我想明白了,寺院早晚功课都是三支清香,从来不曾见什么高香、大香,这些巨大的香,其实都是内心贪欲和好胜心的变现。”老和尚爽朗地笑着道:“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依稀又听到老和尚说:“三支,便是三支。”

  3. 王娡带动有多厉害?从二手女人到帝国皇后

    >王娡从一个二手的妇人成长为一个皇后,在那样勾心斗角的后宫之中依旧还能保留着一份善良纯真,可以说这样的经历在整个中国后宫历史上都是独一份的。王娡不只是一个皇后更是一个性情恬静,略有心计的美女。>王娡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生过孩子之后还能进到皇宫,乃至成为皇后的奇女子。>>王娡是汉武帝的母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后。

  4. 梦见麦子黄了

    周公解梦梦见麦子黄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麦子黄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带有缩字的成语

    包含有“缩”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畏缩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缩手缩脚——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耸肩缩背——两肩耸起,背脊弯曲。也形容因怕冷而缩做一团的样子。伸头缩颈——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拱肩缩背——拱肩:肩往上耸。探头缩脑——小心胆怯张望的样子。同“缩头缩脑”。杀衣缩食——犹节衣缩食。黜衣缩食——节衣缩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节约。

  6. 苏联为何同意东德和西德统一?德国又是如何让另外三国同意的呢?

    当我们回望历史,东西德的统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德国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使得国家统一的。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其中英,法,美三国占领的地区被称为西德,苏联占领的地区叫东德。并且这事西德也提出只要苏联愿意两国统一,那么西德将减轻苏联与欧洲的欠款,并援助苏联几百亿美元的物资。就这样四国都同意了,加上东西德都想合并,统一的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7. 千壶翁收藏之道:不断积累不断学 ... 过程

    在与徐治潭先生的交谈中,笔者深感他多年从事瓷壶收藏形成的理念或许能给收藏爱好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徐治潭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稀稀拉拉种几棵桃树没有什么看头,但是成千上万棵桃树就可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专题收藏就好比是成林的桃园。学术收藏只要一有空,徐治潭便将心爱的瓷壶取出来,逐一把玩品味一番。徐治潭认为,收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藏品、不断学习研究、不断增长知识经验的过程。

  8. 归脾丸虽熟悉,但还有几个新妙用,你吃对了吗?

    脾脏,在中医眼中,对于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脾脏出现问题,整个人都会出现不适。对于脾脏问题,众所周知,归脾丸、健脾丸、逍遥丸这3类药物,都是用来健脾的,但三者之间有何不同,该如何用,你是否真的了解?

  9. ... 、雍正都是好皇帝,皇位究竟给强者好,还是给嫡长子好?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基本都是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在一些特殊时期,个别强势皇子也会打破这个惯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太宗...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画像626年(唐朝武德九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策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并逼迫李渊立自己

  1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的是死人国吗?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篇美好向往的文言文,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仙境是美好向往的寄托,代表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的生活。但是根据《桃花源记》的原文描述,有人得出桃花源仙境其实是死人国的观点。>《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仙境是真是假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以及是一个千古谜团,虽然如此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猜想。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