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金农与郑板桥 如何评价金农

金农金农与郑板桥都是“扬州八怪”之一,两人一样的“离经叛道”,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引领清代书画。那么,世人都是如何看待金农与郑板桥二人的?金农与郑板桥>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如何评价金农>金农等人戴上“扬州八怪”的桂冠后,既为社会所认可,又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扬。其次,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

郑板桥"留口饭"

扬州八怪中的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先住在苏州。这梅花是吕子敬善画的,郑板桥自谓不如,所以藏拙。郑板桥真的领着买画者,到桃花巷西头找吕子敬,让他卖张梅花图,得些散碎的银子来养家糊口。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吕子敬看了郑板桥画的梅花,惊得张开嘴好一阵没有合上。>到了这时候,吕子敬才恍然大误,感激的说:“郑兄之所以不花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

历史名人的读书 ... 大全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郑板桥对联故事

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亦精。它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他年老时的兴趣和性格。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那我就以灯笼为题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郑板桥澡堂联上“六分半”

郑板桥晚年的时候喜欢每天晚上去一趟澡堂,在温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到全身都感觉畅快才回家睡觉,风雨无阻。>入夜了,郑板桥依然忘不了去镇上的“兰玉池”澡堂洗个澡,活络活络筋骨。>郑板桥天天去洗澡,方丈每晚必陪。>郑板桥在白驹镇玩了好长一段时间,离开的前一晚,又去洗澡。郑板桥挽起衣袖即兴挥毫,纸上便留下了他那别具一格的“六分半”字体:>涤浣澄心兰可佩;>薰蒸和气玉为仪。

郑板桥智得田黄石

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少年时代,是在江苏兴化县度过的。>郑板桥自小就喜爱篆刻艺术,他多么希望得到这块上好的田黄石啊!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石只有一块,而欲买者数不胜数。>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郑板桥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石,刀法纯熟地刻上“郑燮”二字,送给了郑板桥。>从此,郑板桥便拜米先生为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篆刻技艺。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就已经很有成就了。>1703年的暮春时节,只有10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刚好16岁呢?”>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

郑板桥名画换狗肉

郑板桥的诗、书、画闻名于世,号称“三绝”,人们争相购买。这个富豪为了抬高身价,显示自己的威风,出重金购买郑板桥书画,但始终没有搞到手。郑板桥平日最爱吃狗肉,一见大喜,便饱餐一顿。付钱时,店家分文不收,郑板桥过意不去,便当场作了几幅书画赠给店家。事过之后,郑板桥才知道上了当。后来郑板桥常提及此事,说他因爱吃狗肉而上了当,用以警戒世人。

郑板桥吟诗智退小偷

民间说郑板桥由于开仓济民的得罪了上级,于是就告病辞官回家。在他辞官回家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随身带着一条黄狗,一盆兰花。在一个夜晚,天气非常冷,月黑风高,还下着大雨,郑板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正好这时有个小偷光顾他家。郑板桥心中想道:如果自己大声喊叫,万一小...

郑板桥嘲笑老师

有一次,郑板桥跟老师到野外去游玩,在一座小桥下发现一具少女的尸体。老师马上吟诗一首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了,很不以为然,便嘲笑老师说:“您怎么知道这少女是十六岁?怎么知道是被风吹下小桥的!又怎么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打转?”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一时答不上话来,只得反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该如何作呢?”郑板桥洋洋得意地应道:>>谁家女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