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四川绝版老照片,告诉你这里为什么是天府之国

张伯林美国地质学家1909年3月,张伯林来到四川,开始了一次为期两月的长途旅行。张柏林的四川行程:他沿长江过巫峡、奉节、云阳、万州,然后上岸从陆地穿越四川。▼途中经分水、梁平、大竹、渠县、南充、蓬溪、射洪、中江后到达灌县。▼又沿岷江经成都、郫县,彭山、乐山到达宜宾,再次进入长江。▼再经重庆、丰都、忠县,回到万州,最后顺原路沿长江返回武汉。这些珍贵的老照片都是他在这次旅行中拍摄到的老四川景象。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大禹等入选

日前,国度水利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第一批“汗青治水名人”,个中大禹、李冰、苏轼等3人是我省启动实施四川汗青名人文化传承立异工程后评选出的首批四川汗青名人。第一批“汗青治水名人”共12位,离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听闻大禹、李冰、苏轼三人被评为第一批“汗青治水名人”,段渝欣然感慨:“太好了!实至名归。”

李冰的儿子是谁 李冰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之上,在世人的眼里它是一座完美的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都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占有光辉的一页。李冰此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了都江堰,李冰最开始是蜀地的太守,他来到蜀地完全是处于军事上的战略考虑。蜀地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地势险要,极其具有战略位置,而发源于蜀地的岷江又可以作为河运的最佳选择,这位秦国来说都是个十分诱人。

治水名臣李冰父子与二郎神是何关系

由此可知,庙里供奉的原来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李二郎。年前我去都江堰游览时,当地朋友讲了许多有关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李冰建筑都江堰时,其次子李二郎是他的得力助手,父子二人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年富力强的李二郎勇挑重担,身先士卒带领民众完成工程制服洪水。(有的古籍,如宋代曾敏行著的《独醒杂志》把李冰、李二郎父子合称为“二郎”。因此,该村建昭惠真君庙,供奉李二郎也在情理之中。

李冰的人物生平 李冰对中国水利史的影响

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个人评价>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中国的鱼米之乡。>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

古代中国的十对英雄父子

古代中国的十对英雄父子>3、蒙骜、蒙武、蒙恬>这祖孙三代的名头虽然比不上王翦、王贲响,但也堪称秦国的宿将了。古代中国的十对英雄父子>4、周勃、周亚夫>周勃之所以称为名将,大概完全是刘邦那句“安汉者必勃也”了,不过他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古代中国的十对英雄父子>7、陆逊、陆抗>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

古蜀华章之探访“二王庙”

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守的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这一千年水利工程彻底的把汹涌的岷江水制服,并且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变成了鱼米之乡的“天府之国”。今天老猪所探访的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下面是老猪到实地探访实拍的二王庙景致,发上来与各位分享,各位上眼嘞。

古蜀华章之探访都江堰

在都江堰出现之前,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这种状况终于在战国时代“都江堰”的建成而得以终结,从此成都平原开启了古蜀华章,成为了“时无荒年,天府之国”的新篇章。李冰正是这一千年伟业的创立者,他是都江堰的总设计师,在任蜀郡太守后决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都江堰的成功建造,标志着人类史上用人力战胜自然的一个丰碑。

老照片:满城水色半城山,四川都江堰1980年

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成立。1988年5月,经...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四川都江堰,1980年。

李冰修建都江堰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