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

中国陶瓷

中国先民何时使用了陶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将提供最有力的说明。据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中国的陶器...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红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大多是泥质或夹砂粗红陶。黑陶主要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等遗址。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已出现白陶。

“邛窑”与“长沙窑”

“邛窑”与“长沙窑”四川的邛窑与湖南的长沙窑是什么关系?由于装饰风格、工艺流程,特别是产品形态的相同和相似,有的专家把邛窑和长沙窑比作“姐妹窑”。而长沙窑则“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唐邛窑鸟纹罐盖据史料记载,长沙窑于五代停烧之时,邛窑还在给王室烧造贡瓷。据此推理,邛窑也烧制了“秘色瓷”和“金棱碗”。邛窑除高温釉外,还有低温釉,长沙窑只有高温釉而没有低温釉。

青花圣地景德镇

青花圣地景德镇从1998年起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藏爱好者,我们每年都要到景德镇去“朝圣”。道理很简单,研究周秦汉唐要到陕西在中,学习元明清青花瓷必须去景德镇。它的发源地是河南巩县还是江西景德镇?同时,巩县窑“唐青花”也就被认作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始祖。

醴陵釉下五彩

醴陵釉下五彩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清亡后,军阀混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仅仅出现20年的醴陵釉下彩瓷,自此开始停烧。现在醴陵釉下彩瓷,已经有100多种不同色相的色彩用于釉下装饰。工艺成熟使醴陵釉下五彩能够表现多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瓷画。

中国彩瓷的成长发育期——宋代

中国彩瓷的成长发育期——宋代在宋代,社会得到统一和相对的安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也较为发达。由于御用瓷的...水平高,后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将汝、官、哥、定、钧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宋枕中仅发现一件带纪年款识的剔花枕,藏大英博物馆。主要品种为白地绘黑花与白地黑花加褐彩与磁州窑产品十分相似,成为两窑元代特征的典型之作。宋代南北方瓷窑的釉上彩宋代瓷窑中,釉上彩成为一种装饰。

从“高温釉下彩”的源头谈起

不久前,笔者先后拜读了高学训先生的文章《探究高温釉下彩的源头》和欧阳希君先生的文章《再说“高温釉下彩”的源头》,从中颇有受益。据笔者所知,关于“高温釉下彩”的源头有“起源于浙江瓯窑说”、“起源于长沙窑说”、“起源于邛窑说”、“起源于洪州窑说”。“高温釉下彩起源于邛窑说”是对邛窑遗址考察研究长达数十年的老专家陈丽琼女士首先提出的。笔者以为,关于“高温釉下彩”起源问题的研究尚未结束,讨论还须进行。

釉下彩百年绝唱谁人

釉下彩百年绝唱谁人考古专业曾给了我不少欣赏古陶瓷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就是“敬古瓷而远新瓷”。釉下五彩是醴陵的绝活——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后至今,醴陵釉下彩在更多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正逐渐形成第三个里程碑。

长沙窑釉下彩绘初探

长沙窑的出现始于初唐,兴盛成熟于中晚唐,而至五代则开始衰落。长沙窑以其独特的釉下彩绘工艺而闻名于世,釉下彩绘的发明,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的结果。据史料记载,长沙窑制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青釉、颜色釉,釉下彩三大阶段。对长沙窑单个形体的塑造来说更具多样性与灵活性。长沙窑釉下彩所包括的花鸟画题材主要有鹭鸶,杜鹃、鸳鸯,鸿鹰,孔雀,鹤等其他动物还包括狮,豹,鹿、獐、羊、鹿、羊、蝶,鱼,龙、蜂等。

青花瓷画艺术探源

青花瓷画艺术探源中国青花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出现青花瓷,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史。本文仅对青花瓷画艺术的渊源、传承关系及其影响问题试作粗浅探索。这种绘画风格和装饰手法直接被元明以后青花瓷器绘画艺术所继承。

铜官古窑釉下彩:陶瓷史上的"第一抹浓妆"

铜官古窑釉下彩:陶瓷史上的"第一抹浓妆"中国陶瓷史在唐代选择了铜官古窑来完成一次历史飞跃:釉下彩由此诞生了。历史中国陶瓷史上的历程之作长沙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所以旧时有着"铜官窑"之称。所以从长沙窑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青釉、白釉、绿釉、酱釉瓷器,正是它们承载的釉下彩陶瓷工艺技术革新直接让我国陶瓷历史真正步入了有姿有色的时代,成为了史上的"第一抹浓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