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釉下彩百年绝唱谁人考古专业曾给了我不少欣赏古陶瓷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就是“敬古瓷而远新瓷”。釉下五彩是醴陵的绝活——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后至今,醴陵釉下彩在更多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正逐渐形成第三个里程碑。
釉下彩百年绝唱谁人
考古专业曾给了我不少欣赏古陶瓷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就是“敬古瓷而远新瓷”。其实,这种偏见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当下,这大师那大师的作品满天飞,且价格不菲,可让我心悦诚服者少之甚少。然而几天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彩(釉下五彩)传人陈扬龙捧着自己即将在岭南会展出的釉下彩作品和我的一次谈话,彻底改变了这种观念。
陈大师的釉下彩作品胎体缜密轻薄,扣之声音舒扬;构图或满或留,别具一格;色彩恬淡雅致,层次分明……真有点“禅在花草中”的味道。这种瓷器用高火颜料绘制在坯体上,经釉层覆盖,在1400℃高温中多次烧制而成, ... 难度大,且成功率不高,堪称醴陵绝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扬龙表示:目前,醴陵釉下彩还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市场价格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烧造历史短
但绝不服输
记者:看了您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明快,典朴淡雅”。这些作品好像在色釉等方面和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醴陵早期釉下彩有些差异——起码色彩轻快亮丽了不少。
陈扬龙:是的,当时的作品材质较差,含铁量高,燃料又是煤或柴,因此色彩比较沉着,看上去古香古色。现在的醴陵釉下彩 ... 起来可就讲究了:材质的含铁量用科学的 ... 尽量减少,釉料多是始熔温度较高、表面张力较大的长石釉,颜料发色更稳定,比传统的石灰釉白度更高,釉下色料的艳度也有了明显提高,装饰效果更加清新明快了,烧制的温度也由原来的1250℃提高到了1400℃,瓷质更好了,坯体也比以前更薄更均匀了。
釉下五彩是醴陵的绝活——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瓷器工艺繁杂,在施釉的泥坯上徒手绘制又涉及到多色彩的问题,而每一种颜色比重的不同皆可导致它们与釉面结合时产生不同的分子排列,加上窑炉内气氛难以把握等多种因素,所以经常是烧制多件才有1件合格品。
记者:尽管如此,提到陶瓷,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工艺美术大师,您如何看这种尴尬?
陈扬龙:较其他古窑口而言,醴陵釉下彩历史确实不长,还曾历经沧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几个里程碑让她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窑口:以熊希龄为代表的那个时期(上世纪初)为第一里程碑,当时醴陵釉下彩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享誉全球;新中国成立后,醴陵因设计、生产高级陈设瓷、国家用瓷、国家礼品瓷、主席用瓷等而享有“红色官窑”之美誉,这为其第二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我的老师吴寿祺等)。而后至今,醴陵釉下彩在更多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正逐渐形成第三个里程碑。
记者:其实,醴陵釉下彩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它禁锢少,不仅有自己的绝活,而且据说发展和创新这条路走得还很踏实。您能否总体谈一下醴陵釉下彩今天整体的发展、创新情况?
陈扬龙: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醴陵釉下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也必须承认:釉下五彩在材质、釉色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为此,我自办陶瓷艺术室,力图在材质、工艺技巧、器型设计、装饰形式和色彩运用等五个方面做些努力,如在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薄施分层淡染”法;改变了传统折枝与满花的装饰形式,把“装饰性的构图、写实性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既保留了釉下五彩的传统特色,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
核心提示
作为釉下彩瓷的重要品种之一,醴陵釉下五彩有较为明显的特色:
首先,其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和了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不需要用含铅的熔剂助色和降焙烧温度,更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因此这种彩瓷无毒、耐酸碱侵蚀、耐磨损;外层釉的保护,让图案花色永难褪色、磨损或遭受酸碱侵蚀。
其次,彩饰技巧加上釉层的作用,使醴陵釉下彩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给人一种心清气爽的美的享受。
再次,醴陵釉下彩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出现了独特的色彩效果: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
多次烧制如“火中取宝”
记者:您独创的“薄施分层淡染”技法加强了作品画面的层次感,但在烧制 ... 上,这么精美的瓷器仅靠传统的“三烧制”恐怕力度不够吧?
陈扬龙:对。醴陵釉下彩的“三烧制”是其精工细作中过程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在许多高档釉下彩作品都要靠多烧制来完成。我的艺术室主要采用“四烧制”,即第一次用800~900℃的低温将泥坯烧成素坯,增强坯体强度,然后施釉再次煅烧,再用陶瓷颜料在釉坯上作画,画完后再上釉,而后入窑用1400℃高温进行第三次烧制,出窑后对其进行校形、洁面,再次入窑用高温炼出。有时,为了确保个别高档制品的白、润、透、薄,还要进行五次六次的烧制。
记者:能具体谈谈这样多次“折腾”的具体原因吗?
陈扬龙:之所以这样“折腾”,首先是因为制品对高岭土的要求极高——铝高铁低,这种材质黏性弱,在创作过程中可塑性极差,生坯上水易溶,上手易碎,稍大点的制品即无法操作。而低温煅烧可增加制品的强度,也是创作中的有效办法;煅烧制品施釉后,需再次低温煅烧,因釉下彩的着色剂是颜料颗粒与水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附在坯体上,需坯体吸收水分、颜料颗粒多次沉淀后才能出现层次、深浅等艺术效果,而未经煅烧的釉层颗粒则会因无法承受水分的反复吸收出现问题,影响产品效果;1400℃的高温焙烧是 ... 完成的必需阶段,高温烧制时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毛病,这些毛病的修复就靠再次高温烧制来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三四次高温烧制才能使作品完美。
釉下彩瓷是易碎品,每经过一次高温烧制,都要多承担一次风险,因此称其为“火中取宝”一点儿都不夸张。
作坊适合醴陵绝活发展
记者:“生于斯,奉献于斯,死于斯”是您的座右铭,事实上您也是把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醴陵釉下彩事业。那么,如此执著的您对醴陵釉下彩的未来又有何期待呢?
陈扬龙:还是那句话:希望釉下五彩瓷能在承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粹。釉下彩发展越快,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就越高,我认为还是作坊式生产最适合其发展。
记者:这种观点像是走回头路,似乎也和当今主流的陶瓷学院教育相悖?!
陈扬龙:釉下彩是一种纯手工工艺,除了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艺术修养和熟练的工艺技巧外,艺术家的状态也是衡量其艺术品是否能传达艺术气息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指标之一。
手工作坊不像规模的学校教育那样从画石膏、素描入手,而是采用“师傅带徒弟”这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慢慢认识、品懂一件好的釉下彩作品,然后再动手临摹大师的作品,包括如何用线和色彩等。这样,学生进步较快,遇到偏差也可以随时纠正。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学生安定入静后创作的作品一定会传达出大气沉稳的艺术气息,这往往也是评价一件艺术品水准高低、格调雅俗的标尺。
记者:现在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您这种“坐冷板凳”的创作态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陈扬龙:的确,有些善于炒作的陶瓷大师的一件作品的价钱,可以买我一堆作品。其实,炒作是陶瓷事业前进过程中的不正常的现象:艺术家完全被市场左右了,作品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不单薄而浮躁吗?
我还发现:现在的职称都与市场挂钩了,它已不完全是对艺术成就的肯定,而是市场需要,所以不少地区、产区都拼命争取名额,因为这个“大师”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对该地区有帮助啊!
“货比三家”是收藏良方
记者:目前,由于人们对醴陵釉下彩的认识不够,致使这种民族绝活市场价格不高,这对陶瓷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契机。但是,一般观众无法判断其价值,您给出出选择有价值的醴陵釉下彩的主意。
陈扬龙:了解醴陵釉下彩的特点后,用“货比三家”的 ... 就可以分辨作品的优劣。醴陵釉下彩很注重材质的选用,强调因材施艺,烧成温度高达1400℃——独特的工艺与多种高温色料相结合,使釉下五彩这种高温瓷有了晶莹润泽、清新淡雅、永不褪色、无铅无毒等特点。上乘的釉下五彩作品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形容是很贴切的。现在,不少人在仿制我的作品出售,只要他们不签我的名字,我就置之不理——他们是仿不像的。我们也用各种形式(如展览等)展示更多高档次的釉下五彩作品,以达到让观众熟悉醴陵釉下彩的目的。
大师简介
陈扬龙,1941年生于湖南醴陵,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出身陶瓷世家的陈扬龙一直从事釉下彩瓷的设计、绘制工作,特别注重工艺,并以工笔花卉见长,曾多次担任国家用瓷的设计师。陈大师多年来深入生活,独创“薄施分层淡染”技法,不断写生搜集素材,形成了清新明快、格调高雅的独特风格。
陈扬龙的作品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并获奖,不少作品被列为国家礼品瓷,且被中 ... 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瓷器保养
1、 器体大的瓶、罐等移放时,不能一只手提器物的脖子,而应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原来拼接起来的部分分离;在取放有双耳装饰的瓶、罐、尊等瓷器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2、 大盘、大碗等移动时应双手捧,或用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3、 取放人物瓷雕时,须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等易损坏的纤细部分;同时在提放器物时,勿要单手拿人物的头部,而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4、 薄胎的器皿如醴陵釉下彩等,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5、 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不能连盖带座一窝端,而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失手打碎。
6、 瓷器上出现灰尘、污渍时,要用软布轻轻擦拭,且不可用硬度过高的布或其他物品强行去污,免得划伤瓷器的釉面。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