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思退道 长沦生死 邪思退道长沦生死诗曰:“双孩共责起邪思,父母惊闻鬼怪疑;欲起乾薪烧绝患,佛言得度即今时。”这对双生兄弟的相貌,端正庄严无比,父母非常喜爱,一个取名叫“双德”另一个叫“双福”。因此便下定决心一同收集乾薪,要把两个小孩烧死,以求平安无事。这时,释迦世尊以天眼观察,知道这对婴儿即将被火烧死的事,即现身在村中,放大光明,大地震动。否则,沉沦生死苦海,永无解脱之期。
出家人要互相照顾 出家人要互相照顾人生苦短,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一如无用的木材。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
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祇树给孤独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注:「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一生奉行七项义务 一生奉行七项义务帝释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帝释。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閑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6.实话实说、7.不动气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帝释。
修行的差距 修行的差距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智者超越愚癡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指导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
误入歧途 迷途知返 误入歧途迷途知返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婆酰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错,非常沮丧,就直接到舍卫城去见佛陀。佛陀知道婆酰迦的程度无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酰迦刚才长途跋涉,骤然得遇佛陀,内心正雀跃不已,所以无法立刻接受佛法。后来,佛陀和比库进食完毕后,在路上发现婆酰迦的尸体。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说婆酰迦已经证入涅槃。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了解正法甚难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随时随地的禅修 随时随地的禅修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外界...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控制内心。
既已出家 不贪口欲 既已出家不贪口欲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帝释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
慈经摄受丛林精灵 慈经摄受丛林精灵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着。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