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的故事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的故事有位名叫“善住”的天子,经常游戏于亭台楼阁中,享受天上最胜的尊荣富贵;天女们前后围绕,歌舞作乐,欢喜嬉戏。善住天子听了之后,非常恐惧,吓得浑身毫毛直竖,忧愁万分,不禁悲伤痛哭,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威仪是发诸于心而呈现于外的细行

威仪是发诸于心而呈现于外的细行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位南瞻部洲的大导师,名叫优波鞠多。优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仪,就想到了这位比丘尼可以帮助他解答疑惑。优波鞠多尊者听到比丘尼如此说法,不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时,众生善根利智的景况,也为自己应在威仪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惭愧。

罗剎女的故事

佛陀为了解救无辜孩子的性命,便来度化吃人的罗剎女。当罗剎女知道最疼爱的孩子被人带走,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灼地跑到佛陀的精舍兴师问罪。从此,吃人的罗剎女,变成保护天下儿女的母亲,名为“鬼子母”。罗剎女顾念自家儿女如宝箧明珠,却视他人儿女如草芥朽木!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语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

慈心不 ... ,世世无患

慈心不...,世世无患过去,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住着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语:“为仁不...,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适无患。不...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是应梵天。常以慈哀,净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唯有“嗔恨”才是该“ ... ”之物

唯有“嗔恨”才是该“...”之物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门,惹他生气。有一次,女儿又把婆罗门气得七窍生烟,因而萌发...女解恨的念头。世人大多容易瞋恨,因而经常发生不幸事件。其实世上并无可瞋可恨而非...之不可的人,唯有「瞋」、「恨」才是该「...」之物。

精通百工不修心

精通百工不修心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年纪才二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回到舍卫国后,他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自认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他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藉此展现专长。

劝请诸佛初发心

劝请诸佛初发心释迦牟尼佛宣讲完广度众生之善巧方便后,又开始叙说令诸佛初发心因缘。待一切圆满后,释迦牟尼佛又开始宣说西方诸佛剎土名号:“从此往西有宝山如来住持之寂慧剎土,宝山如来也是我让其初发菩提心。”

观佛陀身相,修寂止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着索达吉堪布译南无格热满吉些儿哥嘛不达雅!获得诸佛同等果无等本师释迦佛忆念其德及深恩盛开信莲遍虚空于诸如日般佛法受持弘扬有缘众造此佛传白莲园汝当欢喜而享用一切忆念观想释迦牟尼佛之人,如能在稳固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观佛陀身相、修寂止、胜观瑜伽,则所有事业皆得成办。以此缘故,以下简述佛祖释迦牟尼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