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阿昌族的来历和其民族渊源

阿昌族名称来历。曼回寨的阿昌族也传说,住在户撒地区几家姓蒲的,是被南方的“缅王”赶到北边来的,以后变成阿昌族。>>还有一中分户撒的阿昌族,传说自己的祖先是汉族。阿昌族为彝语支民族之一,与这些古代民族有着渊源关系。寻传之地因“寻传蛮”得名,而“寻传蛮”就是阿昌族的先民。此时,阿昌族先民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阿昌族婚俗之求和说亲

如果彩线结的是活扣,就表示姑娘对小伙子有爱慕之心,愿意和小伙子继续往来和进一步加深感情。小伙子接到姑娘用彩线结成活扣的礼品后,知道了姑娘的爱慕之心,就会用自己亲手...的一保银簪回赠姑娘,拴上两朵串有闪闪发光的彩色珠子的蚂昨花,再加手镯、银链、银扣等,用漂亮的纸包好送给姑娘,表示自己真心诚意地爱上姑娘。

阿昌族节日禁忌有哪些

阿昌族节日与祭祀活动礼仪阿昌族的民族节日很多。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同时盛行于梁河、潞西、腾冲、龙陵和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阿露节,汉族亦称“会街节”,是陇川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遇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过节。1993年经德宏州人大...会确定阿昌族的民族节日统一名称为“阿露窝罗节”,每年的3月19-20日为统一的节日时间。阿昌族也有过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准备过年。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换黄单

阿昌族节日换黄单: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者念经,念经完毕,前来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的历史简介

“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慰使司。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阿昌族的传统饮食风俗文化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烧酒。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

阿昌族的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过法不一样。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为期一周。阿昌族泼水节分为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等几个过程…阿昌族的泼水节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第二三天的习俗第二、三天是浇花水。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

秦汉时期的阿昌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根据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意愿统称作“阿昌”族。秦汉时期,由于部落间的征战,羌人逐渐从西北青海、甘肃等地陆续迁入西南地区,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与当地土着相互融合,并不断分化,形成了西南地区的氐羌系各民族。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处于以狩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采集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蛮书》卷四说:寻传蛮妇女“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蚬等归啖食之。”

阿昌族的传统服装风俗文化

阿昌族服饰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阿昌族妇女的衣饰古老而独特>>“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服饰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泛的交往,阿昌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