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

文殊菩萨像的故事

陶侃将佛打捞上船,仔细察看,原来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师利菩萨像。陶侃欣喜万分,急令人迅速送回府中。这时,文殊菩萨忽然出现在铜镬里。阿育王被菩萨的法力镇慑,同时感念佛法的威力无量,顿然悔悟,决心毁掉大狱,虔诚信佛。后来,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铸造了同样数量的文殊菩萨像安置其中。后来,人们想尽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菩萨像移上船。这回只用两三个人便将菩萨像轻而易举地抬起,送回了寒溪寺。

阿育王施阿摩勒果缘

于是,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佛塔,并于每一佛塔中供养百千金。除了私有库存的财宝外,阿育王亦将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悉皆供养圣僧,并用四十亿金再赎回,如是前后共布施了九十六亿千金。后来阿育王得了重病,自知命将终尽。太子知道后,为了避免阿育王又如是供养,便将金器改为银器,甚至改为铜制食器。此时,阿育王手中拿着半颗阿摩勒果,悲伤地询问身旁的大臣:“到底谁是当今之主?”

如何善加利用财富

如何善加利用财富香港华懋集团原主席龚如心于2007年4月3日突然辞世,留下千亿港元遗产。另一方面,如何合理分配、善用来之不易的财富。首先,佛陀在《善生经》中列出了不善用财富的六种行为:一者耽湎于酒,二者赌博,三者行为放荡,四者沉溺于歌舞娱乐,五者结交恶友,六者懈怠堕落。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财富的积累,个人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

阿育王障日造塔的故事

阿育王障日造塔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无忧王建舍利塔”条中记述:在地狱遗址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佛塔。接着近护大罗汉又给阿育王讲述了献土因缘〓的故事和如来授记兴建〓八万四千塔的预言。阿育王接受了这个指教,向各路鬼神宣布了这个命令。是说佛祖对阿育王授记预言的事。如把阿育王称作法王。两个故事的情节虽然不同,但结尾都是罗汉以手障日同时起塔入藏舍利的。

阿育王 ... 妃造塔的故事

阿育王...妃造塔的故事如来佛涅槃后,八个国家的国王共分如来佛的舍利,阿阇世国王共分得八万四千粒舍利,还有如来佛的胡须。阿育王听后十分高兴,就把金发王妃封为第二夫人。金发王妃再次得到了阿育王的宠爱,就把皇后用猪崽子暗换金色太子陷害她的事情,全部告诉了阿育王。阿育王听后,万分惊异,气怒无比,立即下令,把皇后和八万四千王妃全部...死了。

阿育王:从残忍的国王到仁慈的佛教徒

阿育王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是毛瑞安帝国的第三任统治者.虽然阿育王的征服与他显赫的祖父相比相形见绌,但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佛教统治者,正是他对佛教和道德的贡献,使他成为印度历史上如此著名的人物.,据估计,毛瑞安帝国是印度次大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就陆地面积而言).这些征服大多发生在帝国的第一位统治者——阿育王的祖父钱德拉古普塔·莫里亚(ChandraguptaMaurya)的统治时期,也是毛

发掘素食主义的古老根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素食在全世界变得非常流行.然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历史及其在尊重动物生命和地球的基础上,源于印度河流域和古希腊.素食主义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熟知和实践.尽管古人有时会在餐桌上摆上一大堆肉,但这种形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艺术创造力而非现实.事实上,在过去的1000年里,人类似乎只吃了大量的肉.在此之前,肉类的消费不太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与狩猎有关的问题.例如,在像埃及这样的沙漠国

美丽的王朝艺术塑造了现代印度的面貌

与印度河流域地区相隔数百年的毛瑞安王朝和库山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政权之一.Mauryan最长领导人的突出,以及Kushan与波斯人、中国人和希腊邻居之间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视觉叙事,塑造了印度文化,就像今天一样,毛里求斯王朝可以被认为是印度第一个正式的帝国,大约在公元前31-185年.这一时期的艺术随着第三位皇帝阿育王(有时也被称为阿育王)接受佛教并帮助其在以前的印度教国家发展而改变

理解 ... :这个古老的符号有着神秘的含义

...是阿什塔曼加拉,或“八吉祥象征”之一,一套在印度宗教中发现的神圣象征.虽然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也发现了...,但它是最著名的佛教象征.佛教中的...又称为...,是代表佛陀教义的重要符号.然而,轮子的象征意义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法”一词可以翻译成“法”的意思,因此,...可以说是法的轮子.这一著名的佛教符号可能起源于印度教,因为毗湿奴神通常被描绘成手持轮子/铁饼.在印度教中,轮子/铁

广种福田 龙王献宝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别殊胜,统一了全印度。阿育王听闻尊者的开示之后,知道自己的福德浅薄,深感惭愧,因此更发勇猛精进之心,广种福田。阿育王的发心,稀有难得,他把私人的财产,全部作为供养三宝与布施贫穷。如此种福,使供在密坛上的龙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如此,三年不断的精修佛法,广种福田。这时,龙王立即变化成一位青年婆罗门,来到阿育王的面前,长跪问候请安,并贡献许多珍宝,自称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