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梁启超:我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吴宓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学者。在清...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向校长推荐留居国外的陈寅恪。校长因陈寅恪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而拒绝。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1969年10月7日清晨,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病逝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家里,终年八十岁。一个月以后,即1969年11月21日,他的夫人、四十年甘苦与共的唐晓莹先生也撒手尘寰。哲人其萎,忽焉五十载。

陈寅恪与鲁迅曾是同窗挚友,一方成民族魂后,为何他们再无往来

陈寅恪,于189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乃一代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被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学术人才——精通历史学、古典文学研究、语言学及诗词。这位国学大师曾与另一位文学泰斗是同窗同学且住在同一个宿舍,此人就是鲁迅,但陈寅恪却从来都对此事只字不提,这是为何?

张耕华 |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

陈寅恪、吕思勉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吕思勉两位都是纯粹的历史学者,但都非常关心社会现场,其著述之命意,常希望在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而非纯粹为史实而考证史实。论者常常关注陈、吕两位治史上的前一方面成就,而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是他们治史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陈三立一生志在振国,却无奈最终以诗名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陈宝箴行事作风稳健持平,力求摈除新旧陈见,经世济民以求自强,陈三立则是陈宝箴推行新政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亲密的伙伴。新政失败,陈三立一生的政治抱负遂尽于此。陈三立报国无门,借诗遣怀,却成为同光体诗人的代表,是此时旧体诗人中成就至高者。这段时间最费陈三立心力的,乃是南浔铁路之事。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

  隋唐时期帝王行宫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的周围及两京道上,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隋唐时期的行宫在功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宫的数目最多而且也最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对国家政治格局固然颇有影响,但宫廷革命的成败却并非只表现在宫城北门的得失这一个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决裂真相 师生决裂案揭秘

提到梁启超,我倒想起另外两个师生决裂的“案例”。两对师生,都是第一流的大学者、大名人。一对是俞曲园和章太炎,另一对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俞曲园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父子一脉相承的朴学大师,治学深邃,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章太炎二十二岁那年拜他为师,在俞家建于西湖边上的“诂...

陈寅恪:灯前啼笑已成尘

  《也同欢乐也同愁》  国内出版的名人传记一类书籍,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刻薄一点说,十部传记也就一两部可以读。但平心而论,有关陈寅恪的传记旧史,能读的算是颇为不少了,而且有些不论从史料价值还是思想水平上皆属上乘。比如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陆建东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