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像陈寅恪,中国历史学家。祖父陈宝箴,清光绪年间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诗人。父祖因主张变法,遭清廷革职。邓之诚陈寅恪少年时随长兄陈衡恪到日本读书,后因病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由于欧战和其他原因未能成行,遂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国维逝世92周年:被误读的「 ”殉清”悲剧,原是好友一手策划

公元前278年,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屈原投江殉国,溅起历史文化长河中浪漫主义的水花;2205年后,徘徊在传统文化尾端的王国维投湖自沉,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的学人与世长辞。秀才出身的王国维以其自辟户牖的学术眼光,和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没有专师教授,没有硕士、博士头衔的荣誉,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甲骨四堂”之一。他取得的成就,就像是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

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梅贻琦:和蔡元培齐名,17年培养无数大师,清华「 ”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11889年12月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父亲梅曾臣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最后以全校第一成绩毕业,被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之后到美国,梅贻琦攻读电机系,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于1915年,26岁的他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曾有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书。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传统画学的现代表述--以郑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吴泽锋郑午昌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以字行,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目前对郑午昌的美术思想和史学...的研究仅限于一般性的介绍,其散落于民国时期各种期刊杂志上的文章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文献材料的范围和视野欠开阔,时人并未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弟子、女儿出书追忆陈寅恪图

资料图片>《年谱长编》、《也同欢乐也同愁》同期出版>弟子、女儿出书追忆陈寅恪>1969年10月7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逝世。近日,年近百岁的陈门弟子卞僧慧先生编撰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一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陈寅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合撰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即将由北京历史认知网书店出版。时隔15年之后,本书终于以完整面目面世并得到了陈寅恪先生后人的认可。

令后人沉思的墓碑格言——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40周年

陈寅恪遗像>>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月8日,距陈寅恪先生逝世已整整40年。34年后的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113岁冥诞之日,他携肝胆相映的妻子唐筼在潇潇细雨中回到了庐山。陈寅恪先生辞世40周年了,历史的蒙尘已渐渐抹去,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尤其是人格魅力,越来越被后人所认识、推崇。

被热炒多次的剩饭,也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

被“热炒”多次的“剩饭”也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该文的作者引述这两件事,中心意思是要谈陈寅恪的政治觉悟问题。作者断言,如果“因此得出结论”,说陈寅恪政治觉悟不高,“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才是“最根本的政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