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代龙泉窑双耳炉残器 [专家点评]元代龙泉窑双耳炉残器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底足)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胎)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内心)南宋官窑器的烧造地点究竟有几处,它们都在那里?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考古,已查明南宋官窑总共有五处。其中除平江官窑目前仍未找到之外,其余4处官窑窑址均已大白于天下。过去不少人认为这类的器物应该是南宋官窑类。此器为杭州地区窑口烧制的。
[专家点评] 北宋耀州窑青瓷划花斗笠盏 [专家点评]北宋耀州窑青瓷划花斗笠盏北宋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斗笠盏(俯视)北宋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斗笠盏(底足)北宋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斗笠盏(瓷胎)北宋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斗笠盏北宋耀州窑系青瓷刻花斗笠盏这种器型较为特别,碗型十分优美,器壁很薄而且不弯曲变型,说明拉胚技术纯熟。请注意底足的处理手法,只有耀州窑的底足是这样处理的。
[专家点评] 五代耀州窑系六出花口大碗 [专家点评]五代耀州窑系六出花口大碗底足前一阶段社会上广为流传,说五代时陕西铜川黄堡窑烧制的青瓷就是中国历史上失传已久的“柴窑”,也有不少专家专门撰写文章就此进行论证。目前大家能够见到的五代耀州窑青瓷大多属于这一种较为粗糙的日用具。耀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北宋时陕西、山西、河南都有烧制耀州窑式青瓷的窑口,其中最为相似的应属河南新安城关窑和严和店窑。
[专家点评] 元影青“墙头马上”故事高脚杯 后来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先生和其他一些专家都来看过,确认这是一件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元代青白瓷器存世不多,因为当时已大量采用枢府釉器以及青花瓷器,青白瓷产量相对减少,同时因为青白瓷器壁较薄易碎而难以保存,因此这件青白瓷元曲故事图高足杯应是极其难得的珍品了。
[专家点评]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高足豆 [专家点评]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高足豆该器敛口,圆腹,喇叭形高圈足。口沿外环绕一周青花边饰;外腹部绘缠枝蕃莲六朵,腹下部及高足上均饰单体莲瓣纹;杯内底中心双圈内绘一折枝花。外腹口部横书“大明宣德年”青花六楷书款。纹饰笔法流畅,...精巧美巧。为明代青花瓷中精品。
[专家点评] 明嘉靖漳窑兽耳尊 [专家点评]明嘉靖漳窑兽耳尊明嘉庆漳窑兽耳尊(兽耳)供养款《飞龙乙丑年四月吉日赛谢》该尊形制为微撇口,短颈,溜肩鼓腹。颈部对称堆贴兽首为耳。此器造型规整,各部位比例协调,折角处线条流畅,凸纹清晰,胎质细腻,釉色纯正,由此可见,明代嘉靖期间漳窑烧造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件兽耳尊可贵之处在于其器壁所刻款:“龙飞”系《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所列明代粤地区农民起义军帝号;“乙丑年”为明嘉靖四十四年。
[专家点评] 清康熙祭蓝釉描金诗文书画花觚 [专家点评]清康熙祭蓝釉描金诗文书画花觚清康熙霁蓝釉描金诗文书画花觚(底足)底足墨书文字清康熙霁蓝釉描金诗文书画花觚藤王阁金彩文字藤王阁这件器物俗称花觚,正式名称叫凤尾尊,是纯装饰用器。清代早期广泛流行,康熙朝最多,乾隆朝渐趋式微,乾隆以后基本消失。在中国正统文化之中蓝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历来帝皇用以礼天祭祖的。清代康熙皇帝重文事,因此康熙朝陶瓷器流行采用中国古代故事、诗文书画的形式来装饰。
[专家点评]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花觚 [专家点评]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花觚另面底足口沿细部细部细部细部细部凤尾尊这种造型的瓷器在早清三代十分常见,尤以康熙朝为多。但是如果从工艺美术以及美学观念来衡量,则康熙朝青花山水人物才是最具欣赏价值、最有余韵、也是最能体现熙朝青花器精妙的文饰图案。它集中体现了清代早期陶瓷彩绘工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清早期山水画、人物画的艺术成就以及当时的文人情趣。
[专家点评] 北宋福建建阳窑(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 [专家点评]北宋福建建阳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另面)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另面)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口沿)南宋华家山窑青白釉雕花小壶(底足)北宋福建建阳窑青白釉雕花小壶过去人们常常把建阳窑和建窑相提并论,直到1977年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经实地考察,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说明建阳窑是今福建省建阳市营口镇南部的华家山古窑群,这种观念才得以改正。
[专家点评] 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方水盂 底部有红彩“慎德堂制”四字。慎德堂是清代道光皇帝读书理政的地方,故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正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原来的“慎德堂制”底款不知什么原因被擦去了,只留下浅浅的痕迹,后来人们又按照原来的痕迹在上面重新描了一遍,所以显得款字幼嫩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