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鉴定与辩伪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热释光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热释光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最近高新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古文物断代,其中陶瓷器的出土数量以及收藏数量与其它文物比较都是最大宗的,所以陶瓷器的科学断代就显得非常重要。热释光断代主要是通过把陶瓷样本加热而释出的光强,加上对年剂量的测试而定出陶瓷器的烧制年份。所以要成功用热释光断代,测试人员本身的素质和技术要求是相当之高的。
高古瓷器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 高古瓷器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高古瓷器感念与市场现状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称“老窑瓷”。这充分说明高古瓷具有极其巨大的提拉空间。这就是双赢的局面,因此我们认为现在投资高古瓷器正当时。所以政策还是制约高古瓷器投资的一大因素,也是目前投资高古瓷的风险所在。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晚明至清乾隆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入明以后,正统至正德时窑址又有所增多,正德时的窑址除镇窑和湖田外,尚有镇窑附近的里村、河西公园以南、农机厂以及瑶里的外瑶等处。乍看之下会以为景德镇制瓷业似乎在衰退。但是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能给病入膏肓,面临原料危机的景德镇制瓷业带来多少活力。
康熙青花瓷器的创新与发展 此时期青花瓷器凭最高峰的盛势,在创新与繁荣上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能给人以深厚含蓄、耐人寻味的美感。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特点是色泽鲜明青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这种特点在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花鸟纹饰中表现尤为明显。其中,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 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陶瓷史上曾将雍正年间烧造的官窑称为“年窑”,而只将乾隆早期的官窑称“唐窑”。可以说,雍正御厂复烧之日,即是唐英直接管理御厂窑务之时。雍正官窑的真正督造者是唐英,《清档》和唐英论著中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若以督陶官的姓氏称窑,雍正官窑无疑堪称“唐窑”。乾隆前期,唐英继续在景德镇督陶,远及宋代各地名窑,近至康熙、雍正官窑,唐英几乎无釉不仿。
纵观乾隆瓷器 纵观乾隆瓷器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瓷业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乾隆釉里红瓷器在传世品中占一定比例,纹饰线条有的浅淡或偏暗,但其产品仍能表现出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
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上) 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上)瓷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器皿,又体现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陶瓷史上,位于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一处窑场。在耀州窑宋金时期的器物中,供盘中饰有坐佛或力士造型,灯盏中以立狮或卧狮为底座的造型,无不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烙印。
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下) 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下)除了在陶瓷器造型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耀州瓷在装饰艺术上亦具较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飞天的出现,是耀州窑制瓷工匠学习和借鉴佛教的造像艺术,应用在瓷器装饰上的一种成功的再创造。宋金时期耀州窑烧制出大量的青釉狮子座莲台灯和瓷塑玩具小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