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陶瓷史上曾将雍正年间烧造的官窑称为“年窑”,而只将乾隆早期的官窑称“唐窑”。可以说,雍正御厂复烧之日,即是唐英直接管理御厂窑务之时。雍正官窑的真正督造者是唐英,《清档》和唐英论著中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若以督陶官的姓氏称窑,雍正官窑无疑堪称“唐窑”。乾隆前期,唐英继续在景德镇督陶,远及宋代各地名窑,近至康熙、雍正官窑,唐英几乎无釉不仿。
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
陶瓷史上曾将雍正年间烧造的官窑称为“年窑”,而只将乾隆早期的官窑称“唐窑”。所谓“年窑”,史书上是指雍正四年至十三年(1726—1735年)年希尧兼领窑务时的官窑。据《国朝耆献类征年希尧传》介绍,年希尧于“雍正四年正月,授内务府总管,七月,命管理淮关税务”,同时以内务府总管兼领窑务,“遥管厂事”。从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查实,雍正四年七月以后,年希尧曾陆续接旨在江西烧造各式瓷器,但年希尧本人并未到景德镇,谁人驻厂监造亦不清楚。其实当时唐英已驻厂督陶,“躬自指挥”。唐英撰《重修浮梁县志序》谓:“余自雍正六年,奉督陶之命,驻节邑之景德镇。”可以说,雍正御厂复烧之日,即是唐英直接管理御厂窑务之时。御窑瓷器烧造系内务府管辖,年希尧行使的只是总管的权限,他的任务主要是向朝廷负责,史料中尚未发现关于他直接处理窑务的记载。况且,年希尧是无志于治陶的,更谈不上有所作为。正如他在雍正七年六月二十七日的奏折中自供:“臣识陋才庸,即制造瓷器一事,不能殚智竭力,以至甚是不堪。”雍正帝一死,年希尧随即受到了弹劾而被免职。如果仅仅因他兼领窑务而将雍正官窑冠之以“年窑”那是名不副实的。雍正官窑的真正督造者是唐英,《清档》和唐英论著中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如“怡贤亲王口宣天语,命英监督江西窑务……一应工匠、商户造办、交易之事,糜不仰遵圣谕”(唐英《陶务叙略》),可见,唐英督理窑务是由皇帝亲自派遣的,其工作任务亦按“圣谕”办理,而且“一切烧造事宜,俱系奴才(唐英)经营”(雍正六年《唐英奏折》)。因此雍正御窑应该是唐窑而决非“年窑”。
唐英督陶,尤注重对制瓷工艺的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瓷器生产的内行。他初到景德镇,对于陶瓷生产“为有生所未见”,凡瓷用原料、成型工艺、窑炉烧成乃至仿古创新、器型款式等等,都“茫然不晓”。于是唐英“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另外唐英对于仿宋、明古瓷的 ... 尤为重视,对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谨,一丝不苟。因此他所督造的仿古瓷的一些制品,与宋、明名窑的制品十分近似,难辨真伪。同时唐英充分利用民间制瓷业的优秀技术和生产活力,“官搭民烧”就是这种利用的具体表现,这无疑又使仿古瓷的影响向民间渗透。
唐英勇于实践,变外行为内行,亲手掌握了造瓷规律,并能不断总结经验,革故鼎新,从而使雍正官窑的烧造技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记事碑记》,全面地记载了雍正御窑的烧造成就。若以督陶官的姓氏称窑,雍正官窑无疑堪称“唐窑”。
唐英制瓷成就,从传世实物来看,制品胎质莹润,釉面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造型品种繁多,圆、琢各式具备, ... 手法精巧,装饰形式多样,釉上釉下彩绘、高低温色釉无所不备,仅雍正 ... 间,即“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晕尊彝岁例贡御者”达57种(《陶成纪事碑记》)。中国瓷器发展到唐窑,的确堪称集历代 ... 之大成。
瓷质方面,唐窑能“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故“所造俱精莹纯全”。器型方面,则“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釉色方面,更是“仿古采今,诸色兼备”。装饰方面,除青花、五彩等传统产品大量仿制外,还发展了瓷胎画珐琅和后人所称之“粉彩”以及水墨彩等装饰品种。但其最出色的还是颜色釉的成就。乾隆前期,唐英继续在景德镇督陶,远及宋代各地名窑,近至康熙、雍正官窑,唐英几乎无釉不仿。在仿制古代名窑色釉时,因为各种条件之变化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出现,导致新的色釉问世,对过去一些不够稳定的釉种也在设法将其稳定性提高。如窑变虽说很早就有,但非人力所能控制,只是在无数产品中偶然发现一件。如《豫章大事记》云:“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力所可致,人多毁藏不传。”《饮流斋说瓷》也说:“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化之故。”这时窑变已有较为成功的配方和合理工艺 ... ,使它由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变为可以由人工控制的产品,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作为官窑的唐窑产品主要是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因此,其款式品种多以清王朝贵族特别是皇帝的喜好为转移。《竹园陶说》云:“雍窑珍品多仿占,当时由宫中发出古瓷甚多,交御器厂仿制, ... 有本,好其出器甚精。”唐窑釉色品种繁多,突出的仿古 ... 主要表现在仿汝、官、哥及钧窑。宋代是小国陶瓷史上的大发展时期,名窑迭出,官窑所制及民窑所贡的精品多在历朝宫中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宫中所藏珍贵宋瓷越来越少。因此明代曾一度命景德镇御窑厂仿制宋瓷,但产量较小。清代景德镇沿袭这一制度,于是仿古瓷器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而色釉仿古瓷器是其中的主要产品。仿宋代瓷器 ... 的 ... 在清代雍正年间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之时。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所记“仿铁骨大观釉”“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铁骨哥釉”即是明证。在仿宋代名窑器物中,尤以仿宋烧宋汝、官、哥釉最为出色,成就最大。
唐窑制瓷方面的卓越成就,体现了工匠们的创造精神,也表现出唐英本人的不懈努力。对于传统的工艺技术,他们既充分继承,又往往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的改造和革新,从而不断的将我国的制瓷工艺水平推向更高峰。
摘自:《收藏》200510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