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瓷如何辨伪 龙泉瓷如何辨伪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
马未都说“茶之具” 马未都说“茶之具”唐人陆羽(字鸿渐)著《茶经》三卷,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凡十章,其中茶之用具今已不用,皆成文物。其中写到司马光与范蜀去嵩山游玩,偶然见到范蜀盛茶的小木盒由衷感叹,可见宋人对茶之具的偏好。茶自唐起,逐渐成为精神需求,茶之具如影随形,“精丽极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朱弁语)。”
【故宫馆藏】———宋瓷(二) ———宋瓷(二)11、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4cm,口径16.5cm,足径12.5cm。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目前尚无法取证。通体施白釉,碗心有一周无釉,这种无釉的现象被称作涩圈。
被日本人三跪九叩的中国茶碗——建盏,吉州 被日本人三跪九叩的中国茶碗——建盏,吉州日本所藏的中国陶瓷,时代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藏品极为丰富。所谓的“茶盏”,是与碗外形相似而略小于碗的容器,敞口,腹部斜直,像一个倒置的斗笠。饮茶之时,茶水量不过茶盏的四成。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如若茶碗可以说话——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盏 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中国瓷器,此番重新在大都会博物馆中心GreatHallBalcony展出。以11至12世纪的宋代为例,茶碗的大量生产就充分体现了彼时中国饮茶风气的兴盛。建窑所产的茶碗——建盏,以其黑/褐釉面上特有的纹路而著称,典型代表为:以其纹路,形象命名的“兔毫”。这类茶碗统称为天目茶碗。也正因为此,大都会博物馆也展出了由CharlesFergusBinns仿制的兔毫建盏,这是对11~12世纪中国宋代建盏的传承。
官窑及哥窑瓷器 官窑及哥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设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说的是官窑器和哥窑器有些不好分辨,且定宋代还是元代也不好说。此批官窑及哥窑瓷器原藏戴维德基金,现藏大英博物馆。
英国巴特勒家族珍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展”( 英国巴特勒家族珍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展”(来源: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美碗”盛来琥珀光 “美碗”盛来琥珀光作为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尚无法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精美的器皿凝聚了工匠们的技巧与智慧,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美古董碗吧!
千年沉船再启长沙窑传奇 千年沉船再启长沙窑传奇28日,长沙市博物馆将展出一批精美的长沙窑瓷器——“‘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此次展览,是湖南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出本土收藏家收藏的该沉船的瓷器。据他介绍,在沉船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中,以长沙窑生产的瓷器居多,长沙窑瓷器中以瓷碗为多,而瓷碗中又以大号碗为多。王立华告诉记者,距今1200多年的长沙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釉下多彩。1982年长沙窑遗址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