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马未都说“茶之具”唐人陆羽(字鸿渐)著《茶经》三卷,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凡十章,其中茶之用具今已不用,皆成文物。其中写到司马光与范蜀去嵩山游玩,偶然见到范蜀盛茶的小木盒由衷感叹,可见宋人对茶之具的偏好。茶自唐起,逐渐成为精神需求,茶之具如影随形,“精丽极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朱弁语)。”
马未都说“茶之具”
唐人陆羽(字鸿渐)著《茶经》三卷,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凡十章,其中茶之用具今已不用,皆成文物。宋人朱弁(字少章),建炎元年自荐出使金国,为金所拘十六年,写下《曲洧旧闻》,怀念家国。其中写到司马光与范蜀去嵩山游玩,偶然见到范蜀盛茶的小木盒由衷感叹,可见宋人对茶之具的偏好。
国人非常物化,国泰民安之际,对物质的追求总要做到极致。茶自唐起,逐渐成为精神需求,茶之具如影随形,“精丽极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朱弁语)。”以存世文物论,唐宋元明清的茶具都恰倒好处地佐证了茶之地位,让国人知道了茶不仅仅是茶。
《陆羽烹茶图》元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饮茶历史上曾三次飞跃。唐之饮茶重程序,宋之饮茶重情感,明之饮茶重实际。饮茶由贵族之癖走向平民之好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这期间,茶具也随之简化,以致林语堂先生说,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快乐的中国人在乎茶,更在乎饮茶的工具。明清以来,茶壶千姿百态,茶杯千变万化,茶文化在器皿上做足功课,时大彬的提梁紫砂壶,德化白瓷的鸽卵小杯,乾隆皇帝的粉彩执壶,慈禧太后喜爱的盖碗,传递风情之中传递着文化……
茶由饮品演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全凭借文人相助。茶本无形,置于壶中即为壶形,置于杯中即为杯形,置于胃中即为人形;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在茶未发明之前就对茶之容具有了如此高的认识,圣人不愧就是圣人啊!
宋代各窑口茶碗 (建窑兔毫盏、建窑系黑釉金彩碗、龙泉青釉托盏、耀州青釉茶盏)
宋代点茶茶具
唐代茶碗、罐、壶 (香港茶具博物馆藏,以下图片同)
唐代瓷制茶具
文字转自马未都先生的新浪博客《茶之具》
香港茶具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位于香港公园内,1997年前原为旧英军驻香港三军司令官邸的文物馆,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筑,属希腊古典复兴式风格,设计简洁,具英国殖民地色彩。大楼于1984年改建为茶具博物馆,展出历代茶具及茶艺相关文物。
明代各式紫砂壶
明代提梁壶和凤茶壶
香港茶具博物馆,以收集、研究及展示有关茶具的文物和资料为目的,是国际上第一间以茶具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设有九个展览室,分别陈设明、清及明初时期制造的茶具古董珍品及介绍茶具生产过程。
清代青花镂雕壶、杯一对
清康熙御用十二花神杯 镇馆之宝 (薄胎,每个杯子各绘一种花、并提诗两句。从一月到十二月分别是梅花、杏花、挑花、牡丹、石榴、荷花、月季、桂花、菊花、兰花、水仙和腊梅。)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