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行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曹操用人比诸葛亮高明:主张大用者不务细行 曹操用人比诸葛亮高明:主张大用者不务细行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
成都某著名古迹门口有一副名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它说的是: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的“四海”指的是指什么?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早的“四海”从来都不是指四个海。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的《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明代后,因为《封神演义》等小说的流行,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海龙王的说法才开始流行。
明代版的“隆中对”:先西后东或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浙东“四先生”到达应天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召见,开口便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就是被人称为明代版的“隆中对”。而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面临最为危险的敌人,不是他一直欺负的张士诚,而是西线过来咄咄逼人的陈友谅。因此刘基的战略思路是先设法打败一路不断东进的陈友谅,歼灭西线敌人,回过头来收拾张士诚,然后再北伐中原,统一全国。
明代版的“隆中对”:生死血战陈友谅 从此以后,在朱元璋的统一战争过程中来了个战略性的大转变。大约自1360年起,在刘基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朱元璋的统一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实行战略性大调整,采取了先西后东的策略,将原先作为经常性攻击对象的张士诚暂时放一放,集中精力对付西线的陈友谅,最终花了大致4年的时间,消灭了南方各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实现了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浅析襄樊之战始末与关羽失荆州之谜 浅析襄樊之战始末与关羽失荆州之谜 一、前 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蜀将关羽于先主刘备在沔阳称汉中王后,亲率大部分荆州兵团北围曹仁所部于樊城。并在同年八月,利用汉水暴溢、水深数尺之际,“水淹七军”,向驻扎在樊城北面的于禁援军发起猛...
隆中对执行过程中的修订问题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计划再完美,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得失之间,总算占领了荆州南四郡,加上借来江陵,半个荆州总比没有强。这便是隆中对执行过程中的第一次大调整。第二步是占领益州,隆中对只有简单一句话,但执行起来难度极大。第一条,周瑜邀请刘备共同图蜀,怎么办?不答...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从水淹七军到军败身死,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荆州,这种现象太反常了。 一、责任认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水淹七军,生擒庞德之后,遭遇江东集团的偷袭,后方的公安、江陵等重镇瞬间落入敌手。腹背受敌之下,关羽军团迅...
诸葛亮的资料_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阳都人。曹丕代汉,刘备称帝于成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资料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