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与「 ”孙鲁问对”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是错误的?

关羽主力部队水、步军三万余人对阵于禁三万余人和曹仁数千人,在兵力少于曹军的情况下,八月,关羽利用水攻,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取得了战争史上少有的胜仗。关羽闻讯后被迫从樊城撤军,途中进退失据,部下离散。《隆中对》和孙鲁问对就是双方各自的争夺天下的战略方针。

孙刘联盟真的是由诸葛亮促成的么?

最终以曹操退军,孙刘联军获胜结束,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就此建立。个人水平有限,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多做讨论,我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即:孙刘联盟到底是谁促成的。提及孙刘联盟,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便是舌战群儒。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孙刘联盟,完全是由诸葛亮的上佳口才而促成。要确认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孙刘联盟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孙刘两家此次联盟,是基于曹操兵临城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早有谋划。

如果孙权不 ... 关羽,将其放回益州,刘备还会讨伐东吴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公元221年七月,在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在很多人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目的就是为了

荆州:《隆中对》的死结

诸葛亮献《隆中对》认为荆州是匡扶汉室的关键之地,对外交际上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还于旧都。但未曾料到孙十万背信弃义偷袭关羽,蜀汉荆州地盘尽失,还有夷陵之战损兵折将,后世之人每读史至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关羽之死,孙权之不义。然而这样一锤定音的立场太过明显,若转换视角以东吴的视角看待荆州之争,就会发现横跨荆益于联吴抗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未出山的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战略构思?这是来自于他本人的非凡能力?

孙权如果将关羽释放,刘备还会发动夷陵之战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公元221年七月,在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在很多人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目的就是为了

《隆中对》的战略为何没能成功?诸葛亮的计策是什么?

诸葛亮的计策是什么?>《隆中对》是诸葛亮复兴秦汉经典帝国体制的指导性构想。因此,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一定既憧憬着握有关中后的战略优势,也对曹魏势力在关中的扎根表示忧虑。>>曹魏在蜀汉看来就是东汉特殊政治产生的异端>因此,《隆中对》体现出的地缘战略格局,其实综合了诸葛亮自己的法家政治理想,还有先秦与两汉的历史经验。

为阿斗狠心 ... 「长子」、靠假新闻登基称帝…揭穿被《三国演义》洗白的腹黑刘备

没想到被《三国演义》被塑造仁义敦厚形象的刘备,在正史中却也充满腹黑权谋。刘备靠假新闻称王、称帝西元219年,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结束,曹操在这场战役中大败,把防守线一路撤退到了陈仓附近,刘备则全面站领了汉中。为了阿斗狠心...「长子」除了夺益州、称帝,刘备还有这桩阴谋最令人髮指。在这4个儿子裡,其中刘封文武双、能力出众,且又是刘备所有儿子裡年纪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