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先秦和秦代书法一、先秦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约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董作宾先生(彦堂)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了甲骨文的五个分期学说,其中书体是一项判断标准。我们认为,甲骨的书刻者是书风的创造者。长期以来被视作金文的代表作之一。由于铭排列于界格之中,书风乃由自然而趋于整饬,是金文中的皇皇巨著。近代攻篆者多取以为法。
[专家点评] 李宗颢隶书八言对联 [专家点评]李宗颢隶书八言对联隶书八言对联(细部)隶书八言对联(细部)李宗颢(一八六二~?居京师游李文田之门,与金石学家江阴缪荃孙讨究古籍版片,就所知以蝇头细书识于四库简明目录书眉,丹黄烂然,所论不出于邵懿辰、莫友芝之外者。画不多作,间一点染,亦駸駸入古。集《宋书·乐志》,《南史·陈伯之传》。丙申二月,李宗颢。
[专家点评] 清 金农 隶书节临西狱华山庙碑 [专家点评]清金农隶书节临西狱华山庙碑老笔拙趣金冬心金农以厚拙奇古独绝清中期书坛。他一生走齐、鲁、燕、赵,历秦、晋、楚、粤,周游四方后,定居扬州,以卖书画为业,为“扬州八怪”领袖人物。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板桥行楷,冬心(金农字)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金农素以“游戏神通,自我作古”自诩,雄视当世。较之于汉隶,金农的漆书可谓离“经”而不叛“道”。
[专家点评] 清光绪 竹刻隶书笔筒 [专家点评]清光绪竹刻隶书笔筒竹刻隶书笔筒(底部)竹刻隶书笔筒(口沿)竹刻隶书笔筒(款印)竹刻隶书笔筒(细部)该笔筒以苍劲有力的刀法刻隶书六.四骈文一节曰:“砥节厉行,直道匹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遂考览六经,探宗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拯徵言之未绝。”
[名家名品] 杨守敬的书艺 [名家名品]杨守敬的书艺清杨守敬行书六言诗清杨守敬行书孟浩然诗清杨守敬七言行书对联“雨声欲为”清杨守敬行书四条屏(1)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何人”135x32cm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渔樵”177x39cm清杨守敬七言行草联清杨守敬七言行书联清杨守敬行书四条屏清杨守敬行书轴纵134.5厘米、横32.7厘米。以杨守敬的书法老师潘孺初为例,即碑帖兼顾的书家。这是杨守敬书学理论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是清代书法理论的一种总结。
[名家名品] 马公愚小传 孟容早逝,惟公愚独步上海。一九四一年,与马漪(碧篁)等在上海大新画厅举行“永嘉五马画展”,马漪曾得孟容、公愚指授。公愚桃李满门,外籍人士亦有慕名从游者。患失眠,夜置小钟于枕畔,左右各一,听之入睡,因自戏称“二钟居士”。战后英国画展及国内历次各大美展,均有作品参加。一九八二年四月,(美协)上海分会假上海美术展鉴馆举办“八位书画家遗作展览”以为纪念。原载刘绍唐主编“传记文学”,民国人物小传·马公愚。
[名家名品] 恕猊扶石、渴骥奔泉——徐浩书法 [名家名品]恕猊扶石、渴骥奔泉——徐浩书法唐徐浩不空和尚碑唐徐浩朱巨川告身唐徐浩张庭珪墓志唐徐浩嵩阳观记(局部)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徐浩书法主要出自家学,后又师法二王。徐浩书法当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徐”。能确认为徐浩真迹的有楷书《不空和尚碑》、隶书《张庭珪墓志》、《嵩阳观记》。张庭珪的书法无缘得见,但他对徐浩的隶书造成影响不言而喻。
[名家名品] 刚健婀娜古浣子--邓石如的书法艺术 [名家名品]刚健婀娜古浣子--邓石如的书法艺术清邓石如楷书联清邓石如隶书联清邓石如隶书轴清邓石如行草轴清邓石如篆书联邓石如是清代一位杰出的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祖父邓士沅、父邓一枝皆工书法,终身无功名。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邓石如对诗文、书法、篆刻产生了兴趣。邓石如六十三岁时,结束了辛勤的一生,驾鹤西去。邓石如很早就以书刻自给。下面试分析邓的书艺。能与邓石如篆、隶书相提并论的是他的篆刻艺术。
[名家名品]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隶书又被称作“八分书”,而郑板桥的书法是“书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郑板桥虽诗文、书法、绘画兼擅,但论者往往评其书法为第一。篆书虽高古,可在抒情方面不及行草,但郑板桥是注意篆书的,在他“六分半书”中常可见到篆书笔意,这是郑板桥善学的必然。这“摇波驻节”形容的好,也概括了郑板桥以画法入书法的特点,他书法的许多笔法其实就是在写竹。
[名家名品] 何绍基传略 [名家名品]何绍基传略清何绍基五言隶书对联“静同”清何绍基八言行书对联“瞻言”清何绍基草书论书语清何绍基楷书册页“邓君墓志铭”清何绍基隶书“惟川”(1)何绍基并非出生就是一个天才,他的才智是后天的勤奋所致。据《清史稿》记载,何绍基“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此语极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