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家名品]恕猊扶石、渴骥奔泉——徐浩书法唐徐浩不空和尚碑唐徐浩朱巨川告身唐徐浩张庭珪墓志唐徐浩嵩阳观记(局部)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徐浩书法主要出自家学,后又师法二王。徐浩书法当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徐”。能确认为徐浩真迹的有楷书《不空和尚碑》、隶书《张庭珪墓志》、《嵩阳观记》。张庭珪的书法无缘得见,但他对徐浩的隶书造成影响不言而喻。
[名家名品] 恕猊扶石、渴骥奔泉——徐浩书法
唐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徐浩 朱巨川告身
唐徐浩 张庭珪墓志
唐徐浩 嵩阳观记(局部) 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
唐人尚法,这基本是书法界的一个共识。这个法的形成,除了时代、政治、文化、体制等等因素外,和唐代君主的重视书法、长于书法有着巨大的关系。唐太宗时就规定了“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隋书·经籍志序》),“有 ... 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书法内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唐会要》卷 ... 《弘文馆》)。唐玄宗继承了贞观遗风,尊贤尚文。《唐会要》卷 ... 曾记一事“开元十三年四月五日,因奏《封禅仪注》,敕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等,赐宴于集仙殿。上曰:‘今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乃下诏曰:‘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贤者,济治之具,当务其实。院内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再据《玉海》卷一六七引《集贤注记》自贺知章至窦华,开元十三年四月至天宝十四载,集贤院学士、直学士三十三人,其中有贺知章、吕向、蔡有邻等书家,徐浩亦是其中一员。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望出东海,官至彭王傅,赠太子少师,开元十七年以校书郎充任集贤院校理,历待诏、修撰,至二十四年丁忧去职。肃宗朝,又以中书舍人充任学士、副知院事,后以吏部侍郎兼判院事。充任学士长达十五年,成为集贤院里资深的学士。卒谥“定”。
徐浩书法主要出自家学,后又师法二王。祖父师道、父峤之都是当时的著名书家,有三代嗣名之誉。徐峤之字惟岳,官至洺州刺史,以良吏闻,精鉴藏。徐浩除擅书外,也是一位鉴赏家,当与家学有关。
徐浩书法当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徐”。有趣的是二人各有一通“告身”传世,不同处是颜为自书告身,徐浩则是书朱巨川告身。同时这二通告身的真伪均存异议,真是无独有偶。能确认为徐浩真迹的有楷书《不空和尚碑》、隶书《张庭珪墓志》、《嵩阳观记》。徐浩的隶书久负盛名,《张庭珪墓志》、《嵩阳观记》均用隶书,已能说明问题。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徐浩的岳父张庭珪,张庭珪字温玉,官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等,张庭珪也以隶书为名世,吕总在评述三百年间唐人隶书时,仅列有五人,张氏名列其中,并喻之“枯木崩沙、闲花映竹”。墓志中则称张庭珪“词赋为一变之宗,翰墨穷六书之妙”。张庭珪的书法无缘得见,但他对徐浩的隶书造成影响不言而喻。
《嵩阳观记》全称《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碑今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我们结合《嵩阳观记》,感到王澍所说并非虚词。徐浩此碑隶法严谨、工稳,笔画遒丽雄健,一笔不苟,字形趋扁,纵横发展,蚕头雁尾明显但不过分,尚有 ... 气象,而无魏晋以后人隶书习气,十分难能可贵。不过,唐人隶书终非 ... 之作,昔日辉煌已不能再现,这是时代使然。
《不空和尚碑》严郢撰、徐浩书,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在西安碑林。楷书24行,行48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此碑是为纪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唐代集贤馆、弘文馆、司经局等机构的工作是专职抄校书籍、搜访遗书、字画等,因此书法的精熟是对在该机构供职者最起码的要求,徐浩做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点画工夫更是精深,我们从徐浩的几件书迹中已能充分领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