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

[专家点评] 商 带穿长条青铜刀

[专家点评]商带穿长条青铜刀此器为商代带穿长条青铜刀,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通长25.7厘米,身宽3厘米,重150克。口刃中段微弧,上首卷勾,下段弧曲。卷首之外背侧平直。后背明显有木柄夹持痕迹,背上的二方穿足用于穿绳固刀。这种青铜刀非短兵器,插绑于长柄之上可以长距离砍...,以往多见于晋陕相邻地区,具有先周的风格。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专家点评] 商 四穿长胡青铜戈

[专家点评]商四穿长胡青铜戈商四穿长胡青铜戈,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残长22.5厘米,援宽5.5厘米,重310克。戈横“卜”形扁平体。援长宽阔,向前渐窄,前端折成三角形锋。援体两面有似长箭形凹槽,前尖,后分尾,内有三道细凸弦纹向前会聚,实则为变形的鱼形几何纹。胡长窄,细突棱侧阑,阑前有四个长方形的小穿孔。

[专家点评] 商 兽面纹青铜胄

[专家点评]商兽面纹青铜胄商兽面纹青铜胄,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高浮雕兽面纹,粗大单角外卷,长方圆目横置,卷云状耳竖立,内卷鼻口居中。边沿增厚一周,前面开口收进,如兽面之横口。自前至后正中凸脊,顶上伸出一截小圆管,用以安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孔,以穿绳系胄固于颌下。顶侧兽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气。此胄戴之威武英俊,轻便舒适,是存世最漂亮的青铜胄,乃兵器珍品。

[专家点评] 商 云目纹青铜瓒

[专家点评]商云目纹青铜瓒商云目纹青铜瓒,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通高16.5厘米,重1.35千克。可与青铜罍配合使用。瓒杯形体饰一周云目纹。腹足交接处斜出圭状的尖首柄,饰云纹,其间二对凸目。其形奇异,以往未见此种器物。通俗地讲,瓒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一种挹酒勺子,每当盛大的祭祀时,君主用瓒从罍等大型贮酒器种挹取鬯酒,然后缓缓地将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此为裸礼。

[专家点评] 商 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专家点评]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这件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此甗甑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

福建陶瓷 第二章 上

福建陶瓷第二章上青铜文明的烙印商周时代,是中国奴隶制高度发展并最终完成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福建地区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大量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构成了青铜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陶色因火候关系,呈现深灰、浅灰、黑灰色,以黑灰色火候最高,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色。类似的装饰,也见于本省建瓯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上,反映地方青铜与陶瓷工艺互相借鉴的共性特征。

福建陶瓷 第二章 下

福建陶瓷第二章下第三节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出现并流行于我国商周时代,以往一般被称为釉陶器,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定分析,认为它是我国古代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一种形态,所以学术界比较倾向应用原始瓷器这个名称。在福建地区考古调查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有原始瓷器出土的遗址约占总数的20%左右。福建地区原始瓷器的遗存分布范围广泛,出土标本数量众多,但烧成的窑炉遗迹尚未通过考古发掘。

说锡器(上)

说锡器(上)人们对老锡器,多半既熟悉又陌生。锡是古老金属,锡之为器,自上古而延绵至今。青铜器受重视,历代皆然,锡器受冷落,则应当成为过去。锡的熔点为232℃,沸点为2625(正负)℃。这一发现,说明了云南从古至今就是产锡制锡器的重要地区。由于锡器容易产生锡疫的缘故,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古锡器未被存留下来,这或许是古锡器考古发现极少的缘故。同时,民间锡器之普及,已大大超越了前代。

这个人是青铜时代的机器人吗?他的金属手可能是假肢。

是青铜时代...的略小于真人的手,考古学家说:是欧洲最古老的人体部分金属雕塑。第二天,发现者将这只手连同一把青铜匕首和与之一起发现的肋骨交给了伯尔尼州的考古部门。考古学家在声明中说,这名男子,可能是青铜手的主人,是故意放在这座建筑上的。这一发掘表明了手和人的坟墓是在哪里出土的。然而,这只手的用途可能仍然是一个谜。

照片:铁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黄金、琥珀和青铜宝藏

考古学家说,里面有黄金、琥珀和青铜制成的珠宝;黑石雕刻的手镯;青铜和野猪獠牙制成的马甲;毛皮和纺织品堆得很高,表明这名妇女拥有精英社会地位。考古学家很快发现了一具铁器时代女孩的遗骸,她死亡时可能在2至4岁之间。研究小组在女孩的墓穴中发现了更多的胸针,包括这枚镀金青铜胸针,长约2英寸。照片上的箭头显示了调查人员收集到的相关日期。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表明,这位精英女性与马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