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佳士得春拍之杂项精华

香港佳士得春拍之杂项精华香港佳士得将于5月28日推出《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及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此为杂项部分精彩细图。第一件雍正铜胎画珐琅蓝地缠枝花卉纹龙首耳觚殊为重要。这对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纹龙首耳觚,据《清档》记载,是雍正皇帝为他最好的弟弟怡亲王(允祥)特制的,高近50厘米,气度非凡,工艺精绝,堪称重器。曾于1974纽约苏富比、1978香港苏富比、1995香港佳士得三度上拍。

最新鲜的佳士得香港春拍成交记录

最新鲜的佳士得香港春拍成交记录.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文物之痛

中国文物之痛那些流失的和流浪的文物成为了我们心头的痛。据介绍,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际公约,按照国际法追回。根据这些国际公约,中国...对非法出口文物享有无可争辩的所有权。两件兽首的命运折射出中国追索流失文物之难。据悉,中国追索文物唯一的成功案例是1995年英国警方截获两批中国走私文物,总数达3494件。目前,中国的文物走私通

泉坛名人——施嘉干与其珍藏钱币

泉坛名人——施嘉干与其珍藏钱币1998年7月,著名钱币收藏家施嘉干先生的夫人董逸新女士及其子女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施先生生前收藏的钱币4086枚(件)。据他的家人回忆,施先生甚至连出国时的一点费用也尽量节省下来,用于购买钱币。施嘉干先生旧藏钱币中有一枚有芒纹的上海一两银币、齿边,铸作相当精制。这次在董逸新女士及其子女捐赠的施嘉干先生旧藏钱币中,发现有一枚三钱六分的陕西光绪银币,可说是补了上海博物馆收藏之缺。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陶瓷是指自新石器时代陶器至南北朝及隋代的陶瓷艺术品。当时,大量的关于早期文化考古发掘活动和同时泛起的盗掘古遗址、古墓的非法活动,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研究热潮。其实,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欣赏和收藏,部分原因是源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流行。

收藏有道的收藏大家张宗宪

收藏有道的收藏大家张宗宪去年11月30日,首届北京·中国国际文物博览会组委会邀请中国瓷器和近现代书画收藏大家张宗宪前来北京座谈,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位闻名海内外的文物收藏大家。张宗宪不仅是一位在中国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声誉极高的大家,也是中国第一个迈入国际拍卖会上的香港人。作为声名远播的收藏家,张宗宪动辄斥资几百万元购买心仪的佳作,总是给外界一种叱咤风云的气势。

邓姓迁徙

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

博学多才的叶恭绰(上)

博学多才的叶恭绰(上)提起毛公鼎,不能不提叶恭绰,叶恭绰不仅是一位政坛人物,而且是一位精于鉴藏的爱国收藏家,一生收藏、过眼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辛苦收藏和惨痛的散失抗战期间,叶恭绰避居香港,上海沦陷后,香港一片混乱,人们争相逃往内地。此二贴后为颜韵伯所得,叶恭绰得以观览。叶恭绰对此视若拱壁,避居香港时随身携带。

从香港古玩行业“地震”说开去

从香港古玩行业“地震”说开去今年一月十九日美国“西亚图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香港著名经济学者、香港古玩界的重量级人物张五常卷入一宗买卖“假古董”风波。张五常事件引起香港...的高度重视,正在组织专题研究如何恢复香港古董行业的公信力,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物市场,建立具有国际领导地位的中国文物艺术鉴证中心,发展国际认可的科技鉴定技术,减少文物真伪的争议,加强消费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