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博学多才的叶恭绰(上)提起毛公鼎,不能不提叶恭绰,叶恭绰不仅是一位政坛人物,而且是一位精于鉴藏的爱国收藏家,一生收藏、过眼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辛苦收藏和惨痛的散失抗战期间,叶恭绰避居香港,上海沦陷后,香港一片混乱,人们争相逃往内地。此二贴后为颜韵伯所得,叶恭绰得以观览。叶恭绰对此视若拱壁,避居香港时随身携带。
博学多才的叶恭绰(上)
提起毛公鼎,不能不提叶恭绰,叶恭绰不仅是一位政坛人物,而且是一位精于鉴藏的爱国收藏家,一生收藏、过眼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
叶恭绰,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字裕甫,又字玉甫、誉虎、玉父,号遐庵,晚号遐翁,别署矩园。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清末曾任职邮传部。后加入同盟会,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几十年,是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民初,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1920~1924年任内阁交通总长。1923年应孙中山邀至广州任大本营财政部 ... 。1929年与朱启钤发起组织中国营造学社;同年兼任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1931年任国民 ... 铁道部 ... ,主持修筑多条铁路,为中国交通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48年移居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 ... 的亲自过问下,于1950年欣然回京。1951年任中央人民 ... 政务院文化教育 ... 会 ... 。叶恭绰与陈半丁等人在第二届政协会上提出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7年5月14日中国画院成立,叶恭绰任院长。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代理馆长等职。
叶恭绰曾祖、祖父均擅绘事,他幼年秉承家学,擅画竹、石、梅、兰、松,最爱画竹,自成一家。他工书法,擅正、行、草书,书风峭拔刚劲。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叶恭绰文章和书法的评价是:“文章浩瀚,韵语丰穰,书法则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张大千对叶恭绰画竹很赞赏。收藏多 幅叶恭绰画的竹子。叶恭绰力劝张大千舍弃山水、花竹,专政人物,他认为中国人物画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希望张大千能够转变人物画的颓废之势。为此,张大千西去敦煌,以三年时间在莫高窟、榆林石窟研究临摹石窟壁画,使大千人物画日趋成熟。
叶恭绰史学功夫扎实,少年时跟随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廷式治史学,对朝章典故了然于胸。著有《五代十国文》《全清词钞》《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遐庵诗》《遐庵词》等。还多方组织或自费出版很多中华文化典籍。
保护、收藏毛公鼎十余年
叶恭绰先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文物鉴定家和收藏家。毛公鼎就是由他收藏保护的。
毛公鼎是西周重器。是已知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计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毛公的事。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原藏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中,后归两广总督端方所有,端方家被抄后,此鼎流入市场。1935年,叶恭绰听说有人要将此鼎售予外国人,很是着急,由于卖主要价太高,自己难以承担,便联合冯公度、郑洪年集资5万元,买下此鼎,使之免于流失国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恭绰将收藏的文物共7箱寄存在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中,其中就有毛公鼎。日本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将7箱文物与其侄子叶公超一同带走,叶恭绰的侄子叶子刚将这一消息告诉在香港的叶恭绰。经过一番周旋,毛公鼎等文物和叶公超得以安全返回,但花费很大。为还银行的账,不得已把毛公鼎抵押给银行。后为了赎回毛公鼎,叶恭绰忍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明宣德炉等200余件文物卖给巨商陈咏仁,才赎回毛公鼎。赎回的毛公鼎已是万人觊觎之物,美国、香港等地都派人联系,愿出巨资购买。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也来强索,叶在对方答应他提出的此物不出国的条件后,遂将此物交给戴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辛苦收藏和惨痛的散失
抗战期间,叶恭绰避居香港,上海沦陷后,香港一片混乱,人们争相逃往内地。叶先生想到广西和云南暂避。当时已定好机票,因飞机上不让多带行李,叶恭绰不得不对自己收藏多年的藏品进行一次大清理。为了尽管减少重量和体积,对于一般的文物准备丢弃,只捡书画藏品中较好的,裁去轴首拖首,甚至连引首、题跋也被迫裁去,当时的痛苦和依依不舍可想而知:“如人之裂裳毁冕,刖足劓鼻,惨痛已极。”万万想不到的是,匆忙赶到机场却得知机票已被某贵族夺去,而此后飞机再也没有飞往内地。但他的许多精品毁的已经毁了,再也不能复原,此后虽然勉强粘合在一起,但终究与原貌相差很大,令叶恭绰十分惋惜。
1943年,叶恭绰被日军监管,为防自己被害后藏品散佚,他对藏品进行了安排,将金石书画以及家产分给家属,图录及拓片存于洞庭西山禅院,有关佛教的文物捐给上海法宝馆,编选清词时所收的清人词集3000余种赠给陆微昭,而历年来收藏的方 志、山志、书 院志、 寺观志、古迹志以及关于文献考古诸函礼,图片都捐给上海叶景葵主持的各众图书馆。
乱世倾力救国宝
在叶恭绰的收藏生涯中,为保护国宝,他不惜倾家荡产。民国时期中国时局混乱,大批文物外流,有识之士对此无不扼腕叹息,如《寒食贴》和《黄山谷伏波神祠贴》的外流就是使叶恭绰极为遗憾的事情。《寒食贴》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书,该贴后有苏轼好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山谷(黄庭坚)的跋。后世书法评论家将之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列行书三巨迹。《黄山谷伏波神祠贴》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晚年得意之作。此二贴后为颜韵伯所得,叶恭绰得以观览。当时颜韵伯想 ... 给叶,但叶先生素不夺人所爱而未购藏。后来颜韵伯将《寒食贴》卖给了日本人,叶获知后非常遗憾,后悔当时没有买下。后叶恭绰从颜韵伯处得黄山谷的《伏波神祠贴》,以及成亲王与刘石庵商量以天籁铜琴交换《伏波神祠贴》而写的信札。叶恭绰对此视若拱壁,避居香港时随身携带。日冠占领香港后,极力拉拢叶,想让他在伪 ... 中任职,并将其押往上海。在上海期间他因不愿接受日人馈赠,经济十分困难,为生存不得不卖掉一些藏品,遂将此贴卖与喜爱收藏的王南屏,同时将成亲王信札赠给王。
颜韵伯藏有元代龚开《瘦马图》及《洪厓出游图》,后将《瘦马图》售与日本人,叶恭绰十分惊讶,为防止他再将《洪厓出游图》售与外人,以4000元将其买下。龚开的画存世只有3幅,另一幅《中山出游图》在庞莱臣手中。后以15000美元售与美国人,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博物馆。
上海和江浙一带沦陷后,江南大批私人藏书流入市场,北平的文物贩子,日伪的文化掮客都在极力搜求这些珍贵藏书。郑振译等人对此忧心忡忡。。1939年底,在郑振铎的主持下,由张元济、何炳森、郑振铎、张寿镛等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极力抢救江浙一带私家藏书中的珍籍善本。郑振铎等遍访刘氏嘉业堂、邓氏风雨楼、金宅海日楼以及李氏经山藏等江南著名藏家,有计划地选购了一大批藏书,历时7个月。随后将嘉业堂善本捆扎成257个邮包,其余的明善本捆扎成1710个邮包,外加3200余部明刊本、抄本等,陆续寄交香港大学图书馆,由许地山,叶恭绰负责收存。这批书在香港沦陷前来不及移出,被日本海军陆战队劫往日本。抗战胜利后被发现收藏在帝国图书馆,经追索取回,今存台湾省国立中央图书馆。
除了毛公鼎外,叶恭绰还收藏有许多名品巨迹。他曾购得一幅宋徽宗《祥龙石图》。叶先生这样描述:“为绢本,石用水墨钩染,作鳞状,嶙峋多洞穴。以石青绘草数丛。又树一株,似桂。石半,以泥金书‘祥龙’二字。另有宋徽宗题诗于后;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沪也。其势腾涌,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乃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常瞑烟疑振鬣,每乘霄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兴未易穷。御制、御画并书。”此画上有“天下第一押”“宣和殿宝”及元明清著名收藏家的印鉴。据叶恭绰分析,此画与《五色鹦鹉图》尺寸相,同,画面格式、文字题写的格式均相同,应该是整册后来被斥散的。这是现存宋徽宗艮岳名石图惟一存世者,为研究艮岳提供了历史资料。艮岳是宋徽宗在开封建造的著名园林,内中收藏全国各种名石,尤以太湖石出名。宋徽宗选择最好的几块太湖石绘成图画,《祥龙石图》为其中之一。抗日战争时叶先生将此图丢失,解放后由 ... 花重金由香港收回,归藏故宫博物院。
叶恭绰收藏过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5卷,为宋代原装,共104页。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以887.41万港元拍出。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多少卷,尚不清楚,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藏有64卷,辽宁省博物院藏有第11卷。此册为明代大收藏家王世懋所有,清乾隆时为内府收藏,后赏赐给郑亲王,又归姚世钰所有,道光时流入琉璃厂海王村,为殷学士购买,晚清为南方收藏家何瑗玉收藏。民国时为叶恭绰收购。这些在《矩园书画记》中均有记述。
1920年叶恭绰在伦敦古玩铺中发现一本《永乐大典》,上有三种戏文:《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屠孙》,为今存最早的南戏戏本。在此之前,南戏存世的戏文只有5种。叶恭绰购回的这本《永乐大典》使得南戏存世戏文又增加3种。
1920~1921年期间,叶先生很想研究明宣德铜器,将 之绘成图,加以考证,以便后人参考。于是大力搜求,十几年后,已收藏300多件,而且款识、形制多不一样,可以说是收藏宣德铜器数量最多的人。1937年淞沪抗战开始,叶先生离沪赴港暂避,没想到,却一直住了下来。在此期间家里又出了乱子,存在上海的文玩丧失大半。这些宣德铜器由于被运到香港,免遭此难。抗战胜利后,因行李太重,没办法,只好丢掉60余件,剩余部分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潮,到上海后生锈不少。在上海因生活困难只好再忍痛将250余件卖与他人。
由于绘画的缘故,1921~1931年叶恭绰特别喜爱收藏历代名墨。有感于外国墨的进入使传统制墨技艺几近失传,他曾提议书画家联合起来向较有声望的制墨大家(如当时著名的曹素功、胡开文两家)订制一大批。约定必用优良烟(制墨必需的松烟、油烟)与胶、药料 ... ,保证墨的品质,以使近于绝产。难以继续下去的制墨作坊得以继续维持,使传统制墨技艺不至于失传。为了研究制墨技艺,他不惜钱财收集良墨。1936年左右,著名七君子之一的史量才,曾得到数十斤良烟,史量才与叶恭绰商议在徽州寻找技艺高超的制墨工人精制,然后由诸位朋友分购,但不久,史量才被 ... 特务 ... 害,这批好烟也不知去向。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叶恭绰收有一卷宋代王安石手书诗卷,上书:‘溪水清涟树苍老,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只有幽花渡人香。”王安石传世书法精品很少,除《三希堂贴》刻有一信札外,另一件是《楞严经长卷》。叶恭绰收藏的诗卷又是小字,更为珍贵。他平生喜欢收藏闺秀书画,其中明清者最多,如蔡玉卿、邢慈静、李是庵。他还收得北宋僧人法能绘《五百罗汉图》,是1925年从颜韵伯处购得的。此卷明代曾藏天籁阁,清代乾隆初年由桂林陈宏谋进贡清内府,有清宫 ... 的锦袱,还有编号。这是法能惟一存世的画卷,虽经历800余年的历史,仍保存完整,极为难得。他收藏的名砚很多,有历代名人用砚26枚,其中著名制砚高手顾二娘制砚,另藏有苏轼、王铎、文彭、石涛等人用砚,还有清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渔砚台一块,上有“笠翁珍宝”。
叶还收藏有汉代漆奁、汉陶楼、六朝陶俑、历代尺子、元魏墓志,明陶宗仪手写《古刻丛抄》等。
——待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