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

宋人香事

宋人香事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黄庭坚有一帧《制婴香方帖》,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实在该有人来为大家仔细讲一讲宋人品香的高端故事。花香型合香因为热爱内涵丰富的香型,所以宋人很少采取直接焚烤沉香片、檀香片的做法。调动香气鲜明的水果,以果液、果肉、果皮作为天然香料,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是宋人非常喜爱的制香途径之一。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

从一件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笔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一只民国时期的青花香炉(见图),经考证,这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清溪寺毁后该香炉流落民间,能完整保存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明代宣德铜香炉真伪辩

明代宣德铜香炉真伪辩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明初宣宗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之类。宣德香炉的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90年代以来,宣德炉继宜兴紫砂壶后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新宠。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宣德铜香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亦是继商周青。

法器概说

法器概说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坛列法器甚伙,其至诡异者,一法鼓,以革或铜制成,置于架,或悬空中。哈达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礼敬类法器物,它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长短不,献哈达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福。

宣德炉的真伪鉴定

宣德炉的真伪鉴定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数百年沧桑,至今的宣德炉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稀若星辰了。90年代以来,宣德炉继宜兴紫砂壶后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新宠。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论,价高。

瓷质香炉的文化特色与收藏

瓷质香炉的文化特色与收藏倘若问,什么是千年来中国最具文化特质的器物?香炉之所以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同炎黄子孙崇天法祖的传统有关,香炉理所当然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据《广州汉墓》一书记载,广州地区发掘的200多座汉墓中,竟有一半墓葬中发现熏炉,足见古人对生活质量之重视。因而言及熏炉,当以燎炉为始祖。瓷质香炉的雏形,早在汉代已经出现。

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国古瓷香炉文化漫笔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香炉雏型成于魏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联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广泛地使用。

烧尽沉檀满屋添香

烧尽沉檀满屋添香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原本是寺中诵经计时的工具,因此香篆又可归属为计时器的大类。唐宋之际,印香炉已不仅是寺中诵经的计时工具,也是俗众焚香的一种精巧玩物。

医史博物馆及其庋藏

随后王吉民又提出在中华医学会内建立中国医史博物馆的建议,并发表《筹设中国医史博物馆刍议》的讲演文章,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的创办,拉开了中国医学博物馆事业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医药卫生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古瓷香炉举要

古瓷香炉举要《辞海》云:“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由此可见,熏炉与香炉二者功用是有所不同的。古瓷香炉器型丰富,但总体上看不外乎鬲式、鱼耳、鼓钉、莲瓣、三足、五足、筒式炉等。筒式炉又称三足尊式炉,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汝窑、官窑、龙泉等窑。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