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是皇室公开的惯例,死于殉葬的嫔妃,总数达几百人之多。他死之前,通过某种途径向英宗表达了死后丧事从俭、不需要殉葬的意思。英宗对此事非常重视。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当英宗开始掌管朝政后,第一个被英宗作为依靠的人,便是内监王振。
第三节 三杨辅政,直言执政 提高阁权,优待“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夏原吉为首的六部大臣,多次颁布诏令,请他们上朝当面直言进谏,辅佐朝廷大政,共同治理天下。仁宗再三叮嘱他们,要同心协力参政议事。他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杨士奇不负皇帝的厚望,办事公平合理,直言上书。仁宗为政十个月,除“三杨”等名臣外,直言上谏的人并不多;但仅是“三杨”的谏言,也使朝政风气为之一新。
“仁宣之治”为何会成为明朝200多年中的极盛时期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仁宣之治”,是明朝276年国祚中的极盛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仁宗尤其是宣宗宽仁治世,实行息兵养民政策。仁宣宗虽英明睿智,若无股肱之臣鼎力辅佐,恐怕亦难出现为后世称颂的“仁宣之治”的局面。仁宣二帝慧眼识珠,重用“三杨”“蹇夏”治世,这些辅政内阁重臣对“仁宣之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揭秘:明朝太监王振是如何掌握国家大权? 王振,出生年月不详,死于1449年,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明永乐帝时进入皇宫成为宦官。她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决心进一步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并准备严惩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图干预朝政的念头。五大臣也跪下请求太后免王振一死。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这件事充分说明,王振虽然受到张太后和三杨的限制,但他势力仍然逐步强大起来。